曆史是群眾創造的,可曆史書中記載的人與事,往往是帝王將相,很多人忽視了底層的他們。
哪怕是老朱出身農民,可他也出賣了農民,重用的裡長、甲長、糧長,不是大地主,就是小地主,或是富農,絕大部分不是貧苦百姓。
地主與富戶對尋常百姓如何,不用說也清楚。
這也不怪老朱,他已經從農民階層躍遷至了大地主階層,還是最大的地主,自然需要維護地主家的利益。
但老朱與其他帝王還不同,其他帝王維護地主群體的利益,可在老朱眼裡,這些地主群體似乎對自家威脅與傷害更大,遠遠比百姓家帶來的傷害更明顯,所以這也就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老朱重百姓輕地主,親百姓疏地主……
當然,這裡的地主,更多指的是開國功臣、浙東富紳。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顧正臣必須在戰隊時表現得更明顯一點,跟上大老板的步調。
對於自己而言,句容是塊試驗田。
若是治理句容成功了,自己可以摸索出一條路來,未來甚至可以將這一套辦法,改良至州、府、行省,乃至大明疆域!
隻是這一條路還很漫長,也需要太子與皇帝的支持。
既然生在大明,顧正臣就絕不允許野豬拱過山海關,不允許倭寇再亂東南!雖然很多事出現的年代有些晚,但犁庭掃穴,一勞永逸,也是一樁好事吧?
再不濟,也要將這大明建設得強盛,讓日月光輝,照耀在這一片土地之上,讓每一個人都驕傲地喊出:
我是大明的子民!
而這一切的奠基人,是大明最底層的百姓。
隻有解決了百姓根本的吃飯問題,才可能締造出一個盛世大明!
顧正臣看著這些樸實的百姓,握了握拳頭。
老朱善於頂層設計,有魄力大刀闊斧改製,甚至連延續千年的丞相製度說廢就給廢了。但老朱不善於底層治理,這是他的短板,也是老朱家的短板。
一個強盛的大明,不補齊這個短板不可能走上巔峰。
隻是現在的自己還很弱小,但弱小不代表毫無作為!
顧正臣看向駱韶、楊亮等人,正如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一樣,想要治理好句容,必須做好縣衙官吏的功課。
不統一思想,不確定好標準,說不得還會出現縣衙夥同裡長、糧長等盤剝百姓的情況。
是時候給他們上上課了。
顧正臣並沒有深入調查斛與秤的問題,也沒有深入調查淋尖踢斛的問題,說到底,這件事查到最後,必然會查到縣衙。
這件事追究責任沒意義,真正需要擔責任的是上一任縣衙官吏,不過這些人都死了。
監督完南周百姓繳秋稅之後,顧正臣招來糧長周大祿,態度強硬地說:“不管以前你們如何協助收糧解運糧食,如何彌補途中損耗,但在本官治下,途中損耗由糧長自家承擔,你若不滿,大可去奉天殿告狀,或請旨辭去糧長一職!本官不介意將這份職責收歸縣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