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口傳出腳步聲,顧正臣抬頭看去。
兩個道士,皆著藍色道袍。
左側道士年長,五十餘歲,麵容清瘦,胡須短小,一雙丹鳳眼透著精光,左肩後露著木劍劍柄,黃色劍穗微垂,渾身透著出塵氣息。
右側道士雖隻有三十餘歲,行路之間腳步輕輕,不帶聲響,手中拂塵揮過身前,雙眸如夜中明星,透著光的背後,是南測的深邃。
“正一道龍虎山正一嗣教真人座下,張尋經、餘平生見過縣尊。”
年輕道士開口,一旁年長道士隻報了名。
顧正臣不敢怠慢,起身還禮:“顧正臣見過兩位道長。”
正一道不是一個小小的知縣可以招惹的,尤其是龍虎山的人。
中華文明中有傳承世襲的兩大世家,一個姓孔,另一個姓張,即南張北孔。
孔家衍聖公在曲阜,而張家則是在龍虎山天師府。
曆代天師華居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修身養性,世襲道統,備受曆代王朝重視,是名副其實的“道都”。
元廷時,正一道為皇權認可崇奉,龍虎山在道教中是執牛耳者。
在老朱稱帝之前,還曾派遣使者詣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請發上天文書,授以“天運有歸”符命,以製造君權神授的輿論氛圍。
隻不過在當了皇帝之後,天師府派人到金陵恭賀,老朱說了一句:“天至尊也,豈有師乎?”
那意思是說,老天就是最上麵的人了,怎麼還會有師?
於是乎,張正常天師的稱號沒了,改授正一嗣教真人,賜銀印,秩視二品,領道教事。
老朱自詡為是天子,估計是不喜歡“天”這個非本生爹上麵還有個師傅在人間活著,又不能一口氣將道徒給收拾了,隻能改真人了,也不知道“真人”這兩個字是不是有意提醒天師府的人,記住自己是真正的人,而不是什麼天師……
雖說老朱除掉了“天師”的稱號,但龍虎山天師府的名字並沒有改,這些道士的待遇可不比尋常,是可以使用驛馬車船的人!
僅僅是這一點待遇,足見老朱對其重視。要知道侯爺擅自騎驛站的馬,侯爵說除就給除掉了!
雙方落座。
張尋經率先開口:“十月中接到書信,言說句容縣尊手中有三本張神仙的道書,不知然否?”
顧正臣看向門口的張培、姚鎮,微微點了點頭。
姚鎮轉身離去,不久之後便取來《打坐歌》。
顧正臣沒有接過,而是示意姚鎮直接交給張尋經:“這是其中一本,後麵還有一些注解,雖不知是何人所書,但想來是道中高人。”
張尋經接過之後,展開看去,連連點頭,然後交給一旁的餘平生:“餘師叔,你且看看。”
餘平生仔細看著,翻至後麵注解看了看,然後對張尋經說:“沒錯,是龍虎山的東西。不過看筆跡,更像是張子固師父的抄本。多年前,那裡是失竊過三本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