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從未時走到酉時,差不多行了近4個小時,腿都快走麻了,才走到山腳下。
回頭看走過一望無際的荒地,喬大夫說,按他所知曉的從此地到州府大致得翻七|八個山頭,不算那種矮坡的小山丘,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山。
眾人內心頗有些打鼓,一個個心裡頭都緊張的不得了,無不在祈求上蒼讓他們運氣好些,千萬不要遇上什麼凶猛的野獸,最好連毒蛇蚊蠅之類的都不要遇上。
大家互相安慰著,除了擔心這些足以威脅到生命的野生動物外,再有就是需要考慮到,板車不易在山上行駛。
進山前的官路如果還算平坦,那麼進山後,大段大段陡峭的上坡下坡路,騾子和牛車就極不方便,特彆是遇上坡度很陡的山道,一個不留神,連人帶車翻下山去,那便是極危險的事。
所以,當眾人行到山腳下時,暫時停下歇上一晚,等第二日天亮後,再上山。
這樣做不僅考慮到一行人的安全問題,同時也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都說陸行車,水行船,泥行橇,山行檋。
在山上畜力隻適合背馱一些隨行糧食、衣物及其他日常用品,如果還照著陸地行車的方式上山,肯定是不行的。
這不,倒是讓林小月想起了揹架。
那是在她原來那個位麵的曆史長河中,諸多農具見證下,一個民族生活智慧和農耕文明的進程象征。揹架子,無疑是一個極特彆的存在。
可以說它承載著農民對土地的深深眷戀和對生活的期望。林小月記得,當時她在看那一期節目時,特彆留意了這一件用於勞作工具的製作流程。看似簡單,卻充滿智慧的農具。
它是由兩根長木條和一塊木板或竹篾編織的網構成,結構簡單但卻異常結實。以前的農夫們將收割的莊稼或柴火,放置在揹架上,再用兩根長木條穿過肩膀,將重量分攤在雙肩上。讓原本艱難的任務變得相對容易許多,不僅減輕了人們的負擔,也極大的提高了勞動效率。
隻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揹架子這種傳統農具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也退出了曆史的舞台。
畢竟,現代化的運輸工具和機械設備取代了傳統的勞作方式,農民們再也不需要肩挑重擔,更加省心省力。
隻眼下,這一工具恰好適合即將穿行在崎嶇山路、羊腸小道上的她使用。
不過,當她將自己的想法和家人溝通時,發現這個位麵居然沒有揹架子出現過,這裡的人們擔柴火或是裝山貨,用的都是竹簍、竹筐子。
沒去深究其中的因由,隻在眾人停在山腳下時,林小月借著其他人在忙著搭柴燒火準備暮食的空隙,把林老爹坐著的板車徒手拆成一長條一長條的。
“哢哢”聲傳出來的時候,周圍人都看傻眼了,想這姑娘莫不是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