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掰板車,彆說這力氣有多大,光這拆板車的動作在這夜暮四合,摻拌著篝火“劈裡啪啦”的聲音響起,就很能唬人。
“三丫,你……你這是乾啥?你把板車拆了,明個咱們咋上山呀?爹坐哪呀?”
大姐林大花這兩天已經緩過來不少,無論從自家人,還是鄰裡口中,都聽到不少三丫的壯舉。若不是見三丫的皮囊和對自己母子兩的關切不似半分做偽,還有打小那一身比牛還大的力氣,她都差點誤以為自家三妹被人給掉包了。
這會見三丫將板車上的物件都卸下來,車軲轆也拆了,就抱著車板在那“哢哢”掰木條子,她就……很震驚。
當然,不隻林大花,四周所有人全都同款目瞪口呆,茫然不解的表情。
“車不要了,上山板車不好使,沒得遇到陡坡,連人帶車全都給翻了。所以,我這把板車拆了,改下,做成揹架子,到時爹就坐在揹架子上,我來背,反正我力氣大,剛好使得上。”
林小月一邊說著一邊手上動作不停,掰完板車又撕竹杆,撕成一條一條的竹篾,然後拿給坐在一旁空地上的林老爹,比劃著讓林老爹給用竹篾編織成類似馬紮凳的形狀,還有鞭子狀的背係。
是了,林小月考慮到輕便,以及坐著的舒適性,除了承重部分還是用木條子外,人坐著的L型位置則儘可能采用竹篾編織。如此一來,不僅更舒適透氣,而且,還能起到更好的緩衝減震作用。
林老爹雖然聽得一知半解,但好在林小月用燒焦的樹枝在地上劃出大致的圖樣,讓他更好的理解揹架子的形狀,之後便到了偉大的勞動人民,施展手藝的時候了。
父女兩一邊做,一邊說,看到不對的地方兩人還停下手中的動作,慢慢拆解,等到婦孺們把暮食做好,這邊父女二人的揹架子也做出來了。
一個多時辰後,手殘黨林小月看著成品,表示對古人的智慧和手藝五體投地膜拜。
林小月還把林老爹放上去,試著背了兩個來回,弄清楚雙肩和腰部的受力點分布,越發覺得走起路來穩穩當當,並沒有想像中的那般重壓和不適。
其他幾家人看到,也上來輪流試了試,發現還真的可以,於是匆忙跟著有樣學樣做起來。
畢竟到了第二天上山,這些板車通通都不能用了,上山下坡風險太大,與其把能帶上的物什都放在竹簍或包袱裡,不如比照著林小月和林老爹做的揹架子來得更好用一些。
於是,這一晚眾人忙得熱火朝天,做
完揹架子做拐棍,做完拐棍又開始整理帶上的物什,無論是有牛的喬大夫祖孫倆,有騾子的林家人,所有人都得收拾、整理明天上山後帶的物件。
一切沒必要的都得精減,不然,人的力量就能麼大,你想當板車那般使,能帶上的都往背上堆,不可能的。
刪刪減減下來,每家每戶的人力能扛的東西有限,可不得扔不少東西,這可把大夥心疼壞了。
厚衣被褥不要、破衣爛裳不要、就連大的壇子、桶、甚至多餘的碗筷都得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