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萬象更新。
正月初一,淩王攜淩王妃在幽州天壇祭祀之時,前廢太子之妻張朝英,攜子淩誌,女淩婉。
以平民之姿,向淩王夫妻行跪拜大禮。
淩王念其在長安亂中保全一雙兒女不易,特賜張朝英莊園一座,淩誌淩婉亦未從皇室除名,依舊是皇室宗族的子弟。
張朝英這一拜,讓天下等著看皇室爭權的士族,全部偃旗息鼓。
大勢已去,淩王已大權獨攬,遷都已成定局。
一些擁有兵權的各州牧,則在看到謝大將軍的選擇,以及幽州兵力的強盛之時,便知他們就算造反,也難成氣候。
雖然依舊有很多人心不甘,準備徐徐圖之,遷都之事不可違,但想讓天下行幽州律那樣的苛政,是絕不可能的!
可惜了,認定幽州律是苛政虎律的,都是受益於舊律的權貴人士,他們的意見淩王一點也不在乎。
沈冬素曾向淩墨蕭說,全麵實施幽州律,無異於扒天下權貴一層皮,就一個田稅的攤丁入畝製,便會讓無數人反對。
淩墨蕭很霸道地道,彆說是扒一層皮,就算是扒筋削骨,也無法阻止他推行新政!
他有這樣的底氣,是因為幽州城這幾年的囤集,國庫豐盈,兵權在握,且有自己的官員班底。
不像一些才登基的皇帝,處處受肘掣,甚至還會被士族權貴欺負。
正月底,除了留守的官員,六部官員大半到達幽州,淩墨蕭沒再推遲,正式準備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擇在二月初六,普天同慶,同時向全天下頒發幽州律,權貴最關心的田稅問題,一捶定音,任他們怎麼反對都無濟於事。
士族權貴不再享有免稅製,大夏境內的山、海、湖、礦,儘歸朝廷所有,私人不再有土地私有權。
另外就是,上繳所有丹書鐵卷,無人有特權,真正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當然,沈冬素很清楚,階級特權這東西,短時間內不可能消除,這需要上位者很長時間的嚴格執行。
還有全民生活環境、教育程度的提高,更多平民百姓有受教育的機會。
國家實力的強盛,君主權力的集中等等方麵,才能將那些當習慣了人上人的權貴,徹底打壓下來。
登基大典自不必多說,辦的極為隆重。此時龍鳳胎已經兩歲多,走路很穩,也懂事,教他們行禮步驟,到是一步也沒錯。
一家四口跟穿親子裝一樣,穿上吉服。淩墨蕭和大寶的是以墨色為主,紅為輔,繡著九條金龍。
大夏皇帝的皇袍偏秦、漢式,還沒有以明黃為主,更顯莊重霸氣。
沈冬素和小寶的宮裝則是以大紅為主,墨色為輔,繡著金色的鳳凰。
頭上的鳳冠沈冬素特讓禮部官員做輕一點,按原來的規格,最少也有二十斤重,她要戴著行一天的禮,脖子都能壓斷了。
小寶的頭飾是她親自設計的,以金為底,鑲著紅寶石的皇冠。小孩子戴更方便,也更顯貴氣。
百官行禮之後,禮部誦念登基禮詞,淩墨蕭接過龍紋玉璽,沈冬素接過鳳印,同時宣布封皇長子淩皓為太子,皇長女淩婧為長公主。
同時宣布天下推行幽州律,再則就是皇朝接下來的重點,那就是皇帝要禦駕親征高麗。
不給百官出言反對的機會,淩墨蕭又說了一件讓他們覺得不可思議的事,那就是廢除皇帝特有的三年一屆的選秀。
他直接說,天下未定,外敵當道,他才掌江山,要將精力放在穩固江山社稷上麵。
另外,已有儲君,皇後年輕,也不需要彆的女子來綿延子嗣。
一聽皇上不選秀,百官們的反對之聲,比反對他禦駕親征還要強烈。
沈冬素心中好笑,看來想把女兒送到後宮的人挺多的。
也是,之前太子和吳王還活著,淩墨蕭隻是一個親王,北境就有無數士族將女兒送到幽州。
後來打贏了北疆,連太後都插一手,送長安的貴女來幽州。
如今大局已定,淩墨蕭為帝,且這後宮三宮六院隻有她一個皇後,這些人怎麼可能不心急?
皇帝不選秀,他們的女兒就沒機會,若讓女兒白等幾年,又怕錯過花期,難覓良緣。
若不等,又怕皇帝一時興起,又要選秀,自家就沒機會了。
乾脆這個時候竭力反對,讓皇帝改變心意。見皇上不鬆口,那些官員又來求沈冬素。
甚至拿正妻的大度之語遊說她,好像她不給淩墨蕭選妃,就不是賢後,是千古罪人一樣。
沈冬素才不接這個話茬呢!直接說一切聽從陛下吩咐。
然後淩墨蕭又吩咐了一個讓百官更激動的事,那就是他遠征高麗之時,由皇後監國。
雖然曆來有太子或皇帝年幼,太後垂簾聽政的事。但沒道理皇上正值壯年,就給皇後這麼大的權力啊!
後宮不得乾政,這是祖訓!
整個二月,從登基大典之後,正式開始每日早朝,不過淩墨蕭將早朝時間給改了。
說是念百官初來幽州,不適應幽州的天氣,將長安時百官寅時到宮門,卯時正開始早朝的規矩。
改為卯時半開宮門,也就是早上八點。在長安上早朝,官員淩晨三點就要出門,五點要等在宮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