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李信、李牧、雀神與雀巢(1 / 2)

隨著秦軍主力集結完畢,伐魏之戰也進入到了第三階段。

秦軍的第三波伐魏主力,以隴西郡守李崇為主將,其子李瑤為副將,此外還有大量戰功赫赫的中高級將領參戰。公輸一族和秦墨也傾巢而出,羅網、影密衛等組織也是全線出動。

這次,秦國是誓要在魏國身上咬下一塊肉來了。

這次秦軍的主帥李崇、李瑤父子,在曆史上並不出名,但李崇本身就是邊地隴西郡的郡守,李瑤則在曆史上曾任南郡郡守,而李瑤還有一個兒子名叫李信。

李信在曆史上曾作為襯托王翦、項燕的背景板而出名,始皇帝的第一次伐楚之戰,李信自信用二十萬人即可滅楚,結果先被項燕誘敵深入,而後又有昌平君在陳都背刺,最終慘敗。最後還是由王翦帶著六十萬人滅楚收拾爛攤子。

不過,哪怕成了背景板,李信的能力也毋庸置疑,能夠被秦始皇信任、能夠在將星如雲的秦國成為統帥二十萬大軍的將領,至少李信的軍功是足夠了,各方麵的能力也足以令很大一部分將領信服。

最後的失敗,至少不能夠全怪李信。

此外,李信還有一個後代叫李廣。

秦國實行軍功爵製,李家能夠至少三代高官,無疑說明了李家的實力。

這是一個將門世家,且是一個世代都有出彩軍功的將門世家。

事實上,李家也是有兵法軍陣傳承的,隻不過,李家的軍陣已經融入到了大秦的軍陣之中,可以與大秦軍陣完美融合。

李崇父子吸取了麃公慘敗的教訓,一路穩紮穩打,雖然行軍速度慢了點,但是卻沒有讓聯軍找到任何可乘之機。

麵對來勢洶洶的秦軍,聯軍不僅沒能夠奪回卷,反而連安城和酸棗都守不住了。

因為渡河北上的蒙驁竟然又回來了。

蒙驁這次沒走白馬津的老路,而是冒險從宿胥口登陸,繞過了白馬津附近的聯軍,直插酸棗後方。

聯軍竟然再次有了被包圍在安城、酸棗一線的危機。

【利用水師機動防禦、戰略進攻這塊,顯然是被蒙驁玩兒明白了!】

郭嘉歎了一口氣。

秦軍或者說是蒙驁,學習的很快,已經把大虞軍的戰法用到了實戰中,大虞控製了大江、淮水,一路機動,不僅狠狠咬死了楚國,後期也讓秦國吃儘了苦頭;很顯然,秦軍想要控製大河,學習大虞的戰術,徹底粉碎沿河各國的路上防線。

麵對秦軍的戰略壓迫,不想被包餃子的聯軍隻能後退,無奈從之前被蒙驁破壞過一次的酸棗城撤離,但如此一來安城和白馬津的聯軍卻危險了。

最終蒙驁占領了安城並派偏師前後夾擊擊敗了白馬津盟軍所部,兩地總共斬首五萬餘級。

很顯然,這兩處沒能逃走的聯軍都被殺了。

秦軍以首級記功,士兵們在一場戰鬥中的總殺敵數大於幾方戰死人數,才能夠算功勞,所以秦軍對斬首情有獨鐘。而將領們,則要看整場戰鬥下來的首級盈餘計算功勳,毫無意義問,到目前為止,蒙驁的斬首數還是虧的。

為了軍功,也為報之前的血海深仇,秦人自然要狠狠報複。

幸運的是,這兩處的部隊都以魏軍為主,截至目前,黃忠、郭嘉所部的損失還不到傷筋動骨的程度,可問題是,如今兩部的人馬,哪怕再加上尉達的魏軍,也不可能是秦軍的對手了。

在謀略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士兵的多寡優良、後勤的保障程度以及君王的賢明昏聵,將會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重要因素。

“撤往陽武、黃池,沿濟水設防,以保大梁吧。還請國尉上書魏王,舉國動員,隻要守住濟水一線,秦軍自會退去。

秦國連年大戰,又多次大戰損兵折將,在各處邊境以及鄢城、巴蜀還有大量駐軍,國內的機動兵源恐怕已經處於枯竭狀態了,不可能大軍長期在這裡和我們對峙。

當然,魏國也得繼續向大虞、韓國、齊國、趙國求援,大虞和韓國一個攻打鄢城、一個進軍宛葉的話,由不得秦軍不撤退;或許還可以把魏國東北的城池割讓給齊國,換取齊國的入場,趙國這邊……”

郭嘉很快便有了詳細的戰略規劃,隻不過話還沒說完,他自己就笑了:“魏王能聽嗎?”

魏王可不是董璜,董璜做事都是“你說得對”“你儘管安排”“軍隊隨意調動”,是那種把舉國兵力交出來都毫不起疑心的君王,但魏王可沒有這樣的魄力,對屬下也沒有這種程度的信任。

魏王如果真有魄力,用好了魏無忌和一眾人才,魏國也不會淪落到今天這種地步。要知道,巔峰時期的魏國,可是想要徹底滅掉秦國的。

“如果能夠說服魏庸,讓魏庸陳說利害的話,魏王應該願意打下去,並向各國求援的,至於說把那幾座城市送給齊國……”

尉繚搖了搖頭。

“那就隻能如此了!”

郭嘉也很無奈。

再好的計策,也得有人用才行,人家不用,你有啥辦法?難不成還讓大虞為魏國流光最後一滴血不成?

於是,在秦軍凶猛的攻勢下,有了其他想法的聯軍很快被趕到了濟水以南,濟水以北的僅剩一座陽武城還在苦苦支撐。

陽武城算是一座大城,還算堅固。陽武縣境內還有一個在後世很有名的地點——博浪沙。博浪沙是曆史上張良刺殺秦始皇的地方。

仗打到這一步,魏國濟水以北的土地,基本上都被秦國攻占。

在戰略上,秦國已經全麵取得了優勢,就算是聯軍守住了陽武——濟水——黃池一線,但秦軍仍舊可以在更東邊的平丘進行迂回,包抄聯軍後路乃至威脅大梁。

所以防守就變得有些艱難,郭嘉和黃忠都想要向大虞求援了,也在想辦法把齊國拉下水。

不可能為魏國流乾血是一會兒事兒,但是魏國現在還不能崩啊。

主要是魏國要是現在就崩掉的話,虞國可沒有吞掉魏國的能力。

然而,郭嘉等人還想堅持,魏王卻已經堅持不住了。

魏王既後悔沒有重用信陵君,又害怕聯軍再敗,早就生出了求和的心思;而魏庸雖然被虞、韓兩方多次勸說,但同樣害怕局麵一發不可收拾,所以也成了投降派。

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尉達、尉繚父子麵麵相覷。

幸好他們已經做好了另起爐灶的準備,否則的話,還真會被魏王給氣死。

魏王主動派出使者向秦國求和,意味著這場伐魏之戰已經進入了尾聲。隻不過因為互相之間並不信任,所以都還沒有完全撤軍。

不過郭嘉等人很清楚,一舉吞並了魏國大概六分之一的地盤兒的蒙驁,應該已經滿足了,畢竟北方還有一個廉頗呢!

到了現在,郭嘉等人其實也看清楚了趙國的打算。

以廉頗之能,趙國怎麼可能這麼長時間了還沒有取得像樣的戰果?

唯一的可能,趙國是故意的。

趙國不願意為了魏國跟秦國血拚,所以隻是出工不出力。

趙國這麼做其實也是可以理解,一來趙國剛剛打完伐燕之戰,士兵也很疲憊,不願意接著打大戰也是可以理解的;二來趙國和魏國之間有了隔閡。

趙國和魏國最大的隔閡來自於信陵君。

因為信陵君竊符救趙,趙國上下都很感激信陵君,並在信陵君歸國救魏的時候鼎力相助,在趙國擁有廉頗、龐煖、樂乘等大將的情況下,趙國上下都很樂意讓信陵君為五國統帥,可見信陵君的威望。

然而,信陵君卻不明不白的死了。

魏人說是秦國所為,但是秦國卻散布消息說是魏王嫉賢妒能,先是架空信陵君然後故意刺殺信陵君嫁禍於秦國。君不見跟信陵君有著血海深仇的晉鄙的門客如今在魏國一人之下掌握大權嗎?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趙國上下卻一致認為,就算是動手的是秦國,魏王也絕對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在這種情況下,趙國怎麼可能還願意為魏國火中取栗。

事實上,趙國恨不得秦國和魏國等國聯軍狠狠打一場呢!趙國剛好趁著秦軍沒有餘力的機會,再肥一波。

在虞秦韓魏齊燕等國都沒有覺察的情況下,趙國已經再次悄悄行動。

趙國以邊軍將領李牧為將,再次對燕國發動了突襲。

此時的燕國,剛剛因為廉頗率軍南下而鬆了一口氣,正派兵東征呢,完全沒有想到趙國竟然這麼不講武德,匈奴都不管了,直接調動邊防軍來了一次突襲。

士氣淪喪的燕軍再次潰敗,整個右北平全部被趙軍攻占,李牧一直打到了碣石山,封鎖了遼西走廊,將燕國打的隻剩遼東蒼涼之地。

而後李牧直接北上,出燕長城,在大草原上來了一場大迂回,繞到匈奴側翼,大破毫無防備的匈奴,斬首三十餘萬級——這還是隻算了八階及以上精壯男性戰士的首級數量,匈奴的老弱婦孺更是死傷無數。

當魏王基本商定完喪權辱國的停戰協議的時候,李牧也剛好獲得了奠定他名將地位的史詩級大勝。築京觀刻石記功後,李牧押著十幾萬俘虜、數千車的戰利品以及上百萬牛馬羊浩浩蕩蕩返回趙國。

這場大勝之後,趙國北方至少十五年之內將不會再有匈奴等遊牧民族的威脅!

如今的趙國,北方邊防軍可以解脫出來,東北方也不會再有燕國的威脅,隻要齊國不犯渾的話,趙國的敵人就隻有一個秦國了!

擁有廉頗、李牧、龐煖、樂乘等名將,又擁有數千戰爭代行者城市輸血的趙國,已經逐漸進入了完全體的狀態,隻要給它三五年消化戰果,趙國的軍力還是有望達到長平之戰時的水平的。

事實上,匈奴等胡人中當然也有戰爭代行者,而且數量還不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