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太平事:天京(1 / 2)

美洲日不落 道士仗劍行 11260 字 7個月前

天京城,又名金陵,自從太平天國三月二十九日,定都此地,改金陵為天京後,此地便成了太平天國的中心。

或者用大清的話講就是:

“發匪之巢穴!!”

對於太平天國,清庭自其起義的時候的稱呼,一直在不斷的變幻。

剛開始是粵匪,意為嶺南盜匪,蓋因太平天國起事於桂省,因於粵合,故才稱粵匪。

而到了後期,隨著鬨的越來越大,什麼名頭都有,反賊,蟻賊,逆寇,什麼詞不好,就用什麼。

自今年初太平天國進軍江南,橫掃清軍,定都天京後,清庭震動,隨後統一稱發匪。

因蓄發留長,而被稱為匪,遍數古今中外,也就我大清能夠乾的出來啊!!

畢竟咱大清也沒幾個完整的頭型,人家有了新發型,不得噴一波。

而當今的剛剛登基才不到三年的鹹豐皇帝,在得知太平天國改金陵為天京之後,嚇的惶惶不可終日。

在祖宗牌位前磕頭道:

“發匪占金陵,挾賊兵而重,改地方為都,欲效朱元璋之故事,列祖列宗,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啊!!”

是啊,“如何是好”,對於此時的大清朝來說,太平天國是自英夷羞辱後,第二個難關。

且還是最難以接受的情況。

對於此刻的京師來說,三月,本是開春的時候,但卻讓所有人都感覺到一股透骨的寒意。

甚至某些滿臣看著身旁的漢官,都變了色,有八旗官員言:

“蓋天下漢人,皆不可信!!”

此言一出,滿朝聲討,最終,還是鹹豐皇帝親自下令捉拿此人,削官抄家,才平息了這場影響深遠的滿漢之爭。

而在這樣危機的朝堂上,鹹豐皇帝眼含熱淚的對底下的臣子說道:“列為臣工,國朝自建立以來,先祖皇帝,未曾有滿漢之分,今發匪欲以洋教蠱惑眾生,行倒逆之事,何止朕之祖業有傾頹之險,諸公之家業,何堪??”

是啊,“何堪!!”

一句話,說到了所有人心中。

說到這裡,鹹豐“哀呼”一聲,嚇了眾臣一跳,在太監扶起後,靠在龍椅上,喘著“粗氣”,緩緩開口:

“傳朕旨意,凡有剿滅發匪者,無論滿漢,朕,朕要封他為王!!”

“陛下,不可啊!!”

“陛下……”

這句話剛說出來,就把大殿裡的那些“老滑頭”嚇的連連勸阻,好家夥,你要說什麼兵事,國事,咱們還能敷衍幾句,這,這封王,是能提的嗎??

“陛下,萬萬不可!!”

“昔日聖祖剿滅西南藩王,皆因當年入關之是無奈之舉,今天要是再搞封王,豈不是,豈不是……”恭親王奕忻立馬站出來反對,不過他很聰明,沒有把話說死,留了個尾巴,留日後解釋。

這個時候,漢臣祁寯藻也站出來附和:

“陛下,恭王說的沒錯,封王乃飲鴆止渴之舉,不可用!!”

有了兩人起頭,一下子整個大殿內,“反對聲”便氣勢十足,壓的龍椅上的鹹豐皇帝,更加說不出話來了。

鹹豐皇帝看著眼前這些好似一心為國的大臣,心裡“嗤笑”了一下,隨後開口道:

“今若不封王,如何阻發匪,不阻,發匪日益做大,如何是好??”

“若發匪進軍中原,又當如何,何人可阻,何人可製??”

鹹豐皇帝滿懷期望的看著台下這些號稱“飽讀詩書”的大臣,希望他們有一個可以站出來說:

“陛下,我有辦法!!”

可是,等了好一陣,竟然沒有人開口啊!!

有一瞬間,鹹豐都要難受了,他怎麼也想不到,他的這些平時“羽扇綸巾”,個個都有科舉功名,不是進士,就是王侯的大臣,竟然沒有一個辦法,這難不成,要他這個“天子”親自上馬持刀禦敵嗎??

這個時候,半天沒有說話的祁寯藻,苟著腰,抱拳道:

“啟稟聖上,今發匪亂於江南,江南本地之兵,自道光年間,便不可用,要不然也不會有英夷遣兵艦入長江之恥……”

“以臣之拙見,當以北兵,製南匪!!”

祁寯藻說完後,便退了回來。

鹹豐皇帝聽後,表情有些複雜,畢竟要是用北兵,豈不是承認江南局勢徹底失控,他的所謂大清江山,已經失去一半了嗎??

這個時候,恭親王也跟著說道:“如此危機時刻,唯有用蒙古馬隊方可製賊寇,請陛下下旨,調草原之兵南下,以清賊人……”

這個時候,那些等著站隊的,見漢臣和滿臣的大哥都達成一致了,索性跟在後麵,口呼:

“請陛下恩準!!”

鹹豐皇帝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最後還是點了點頭,對一旁的執筆太監吩咐:

“下旨,調蒙八旗馬隊南下剿滅發匪,以僧格林沁為帥!!”

“陛下聖明……”

“陛下聖明……”

一場簡單的儀政朝會,就這樣結束了,但是帶來的風波,卻是影響深遠。

在原時空中,僧格林沁要到太平軍北伐才被鹹豐啟用,而在此時,三月份就被任命,且調集了大量北方騎兵南下,曆史再一次發生了轉折。

自漢國出現,時空漩渦,越來越大了。

……………

天京城……

這是一座從三國,乃是宋代就有名的城市,南宋時期是應天府,是京師,後來又叫江寧,金陵,現在又被稱為天京。

三月中旬的天京城,前段時間,剛剛經曆了太平天國建都,還能看到一絲喜慶的氛圍。

街頭上,人頭攢動,叫賣聲不斷,不知道還以為沒有發生任何戰爭呢。

事實上,在戰爭結束後,太平軍就花大價錢,把城防重新修繕。

至於說什麼男女分營,那玩意聽聽就行,就像後世有偽史說洪秀全有兩千個妃子,後來考據,到死也才八十幾個,所謂的兩千個,也不過是黑他罷了。

或者說,在勝利者眼中,失敗者所做的一切都是錯的。

就像李世民殺兄殺弟欺嫂,乾的哪件事單拿出來,都足以被噴成狗,但後來呢,人家是千古一帝。

而洪秀全楊秀清等人,作為曆史的失敗者,自然就是混蛋,而且是徹頭徹尾的混蛋。

事實上,在進入天京後,洪秀全等人確實奢靡了不少時間,畢竟這種好日子確實沒有過過。

但是在爽過一陣後,也就開始乾大事了,乾什麼事,當然就是北伐了!!

對於北伐,有兩路,一路是中原派,也就是洪秀全那一派,畢竟洪秀全真正想定都的不是天京,而是開封,就是北宋的那個開封府。

讀過史書的他稱開封為:

“中原之通彙,魚米之地,帝王之所!!”

而另一派就是東王楊秀清為主的直搗黃龍派,他們都是主張也很簡單,就是趁著清庭無力,直接一口氣打到京師,楊秀清更言:

“以兩廣,江南之兵,合之一處,過長江,直通北直隸,伐清妖於關內!!”

相比於洪秀全的中原迂回戰略,楊秀清等人的北伐看起來更加激進,野心也更大。

如果說洪秀全是想占據關內膏腴之地,一步步削弱清庭的財政與糧食,慢慢吃。

那麼楊秀清等人可就是要大膽許多,恨不得今天打金陵,明天打京師,一鼓作氣,全占天下。

最後雙方誰要說不通誰,隻能僵持到如今。

(時空發生了改變)

而因為這件事,楊秀清和洪秀全的關係越來越差,甚至有決裂的風險。

在當初封楊秀清為九千歲的時候,其實洪秀全就後悔了,畢竟九千再上一步是什麼,他又不是傻子,自然明白。

明白之後,但又沒有辦法,畢竟太平天國和其他造反勢力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有太多的王,或者說太多的頭目了。

(原時空一共到死分了兩千七百個王,一萬個丞相)

這自古以來,是個人都明白,天無二日,人無二主,洪秀全自然也是明白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