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斯托波爾:這個時代最殘酷的戰場。】
【巴黎報:沒有人能活著離開塞爾斯托波爾,除非他是上帝!!】
【莫斯科報:英勇的俄國陸軍在克裡米亞頑強的打擊了敵人,敵軍屍橫遍野!!】
【泰晤士報:紅衫軍用忠誠和勇氣告訴俄國佬,這是誰的時代!!】
【西京日報:漢英聯軍於七月六日下午奪取超過一半的塞爾斯托波爾,預計戰爭很快就會結束。】
整整一個多月,全世界都知道了塞爾斯托波爾這個陌生且繞口的地方,知道了在黑海,在烏克蘭,在克裡米亞,有超過三十萬人在為著做要塞城市,做著殊死拚搏,更知道了什麼是戰爭的殘酷。
截止到七月八號為止,在這個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奧斯曼,沙俄,漢國,英國,甚至包括打醬油的法國,總共投入三十四萬大軍,對這座城市反複的爭奪。
其慘烈性,甚至超過了曆代俄土戰爭的總和,光是陣亡人員,就突破了十五萬,雖然主要傷亡都是俄羅斯和奧斯曼,但是漢英兩國依然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漢國總計陣亡六千零四十二人,這個數字也是自漢美戰爭以來,最大的一次。
英國則損失了超過一萬七千名的士兵,前期的三萬人早就用完,不得已,隻能向殖民地和本土征兵,其中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這兩個殖民地出的人僅次於征兵大戶“印度”,但也超過了萬人規模。
由於這個時期,海外殖民地的人口相對較少,所以一萬多人,哪怕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均分,都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但沒辦法,誰叫他們是英國人呢,雖然像澳大利亞那樣,很多人都是被流放過去的,但是“帶英”用人可不問前因後果,隻會讓你做出應有的“貢獻”。
至於那些貢獻不到位的,自然就要感受一下大英帝國的“鐵拳”。
除此之外就是印度,戰爭打到這個程度,想下台是很難的,所以征兵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而作為英國治下,人口最充裕的印度,自然就是征收大戶,按照最近英國頒發的征召令,印度地區將至少提供至少十萬名合格士兵。
看起來這個十萬和印度數億的人口不搭,但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要的是“合格”兵源,不是那些連飯都吃不飽的低種姓。
這個要求,實際就是直指大英家的老奴才“錫克人”。
這幫包頭巾的,以及那些尼泊爾廓爾喀雇傭兵,是英國最喜歡的士兵和護衛,最重要的是忠誠且能夠牢牢執行英國人下達的命令。
最新招募的印度軍團,除了一部分地方土王提供的軍隊,大部分就是錫克人和廓爾喀人。
對於英國人這種隨意調集“土人”為自己無條件賣命的做法,漢國看在心裡,羨慕的要死,畢竟漢國可沒有這麼多“牲口”可以消耗。
當然,要說沒有,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傷亡的與日俱增,逼的後方的內閣想出了借日墨之兵來代替漢軍的想法。
其中對於自己的屬國墨西哥最坎坷,直接要求提供三萬人精銳士兵,武器由漢國提供。
【其實就是墨西哥的老兵】
而對於日本則是相對客氣些,拿出一點利益分於日本,就從日本“借來”一萬五千名士兵。
而借到兵後,自然就喲啊替換,前線的第一軍團直接被替換下來,讓墨西哥人和日本人頂上。
至於第二軍則是按照計劃分出一部分去高加索一帶協防。
如此,在黑海一線的漢國軍隊,實際隻有三萬人出頭,連英國人都不如,為此受到了英國人的強烈反對,在許諾一部分奧斯曼軍隊的指揮權後,這件事才罷休。
而按照目前的情況,雖然是輪換打法,戰場人數基本限製在三十萬人左右,但是早晚會突破峰值的,到時候會更加殘酷,所以為了防止俄軍的反擊,以及戰爭繼續僵持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擊敗對麵的十幾萬俄軍,全占塞爾斯托波爾。一舉奠定勝局!!——
黑海司令部-——
經過一個多月的修繕,整個黑海司令部以及有用工程兵飛快起了一個二層水泥樓,因為時間短的原因,水泥都沒有磨平,看起來很“戰地”。
甚至牆上掛的圖,有很多都是手繪圖,是趕工之作。
整個黑海,前後方幾十萬大軍的調配,以及戰場計劃,都是在這種簡陋的地方做出來的決定。
“我認為應該加強火力的靈活配置,而不是應該執著於搞什麼炮群,這樣的炮群在這樣一個防守嚴密的要塞中,是不起作用的,反而是個累贅!!”
“不,我被認為應該將軍隊儘可能的分散,隻有這樣才有機會從內部打破防守!!”
“你們都說錯了,我們根本不需要執著一個所謂的要塞,而是應該將戰場集中在平原地帶,在烏克蘭的平原上,和那些俄軍打地麵戰,機動作戰,隻有這樣,才能發揮我軍的優勢!!”
“你以為我們不想,可是隻要拿不下塞爾斯托波爾,俄軍就會永遠在我們的後方搗亂,我軍隻會陷入更大的被動!!”
“我們可以-——”
會議室內,新一輪爭論響起,這樣的爭論,所有人都見怪不怪,畢竟自從戰爭打起來,前方沒停,後方也是沒有停過。
而在後方的軍械維修所內,一場正在乾著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哢嚓!!
幾名奧斯曼技工將一支卡殼的閃電步槍拆開,最後檢查一番後,得出槍擊出現問題,從那些已經修好的零配件中,挑一個看起來不錯的安了上去,最後送到靶場試槍,合格的就送回戰場,不合格的將被重新送回來“研究”。
整個軍械所內,有數百名從奧斯曼各大軍工廠召集的人才,乃至一些漢國援助的軍械專家,這些人主要是來檢查漢國武器的效能,以及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並迅速記錄下來,通過大西洋電報,將消息送回國內,重新設計修改。
地麵上,一門老式的臼炮被不斷的拆卸又複原。
一旁有幾名漢國的軍工技術員在計算軌道,射速等,甚至包括彈道裡的磨損。
抱著記錄本的王達一邊快速都記錄數據,一邊修改手中的設計圖。
設計圖上,一個小型的臼炮躍然紙上,看起來比地上的臼炮要整潔,而且更加便攜。
這種火炮是最近研發的“迫擊炮”,因為工業製成的原因,隻是做出了一百二十毫米和九十毫米。
塊頭太大,在最近的戰爭中,看起來“亮點”十足,實則非常困難。
畢竟麼大的玩意,想要移動,可是大難題,尤其是考慮到最初設計的時候,是單便攜帶武器,那就更不合格了。
所以按照黑海司令部的要求,是要求設計一款尺寸小,最好可以由兩三名士兵攜帶的迫擊炮。
而在圖紙上的,是已經縮小過的八十毫米,但因為這個時代的煉鋼工藝,哪怕是八十毫米,也是很重,不得已,再次改成可以三個人抬的六十毫米迫擊炮。
(三個固定腳,一個士兵扛一個)
但是因為太小了,漢國此前最小的火炮雖然是五十五毫米,但那從嚴格意義上講是加農炮。
這種炮雖然個頭不大,但很需要支架和輪子移動,再加上火炮重量,哪怕再輕也得過百,再加上修長的個頭,哪怕再好,也進不去複雜的戰場。
所以最後,隻能選擇研發一款體積不大的迫擊炮。
而最麻煩的就是這裡,因為小,所以麻煩。
畢竟任何事物,最麻煩的不是那些看起來笨重老舊的大,而是精致年輕的小。
目前這幫技術人員,就遇到這樣的問題,好在如今漢國的工業水平,在全球角度上看也是第一梯隊。
所以他們隻需要將戰場所需數據傳回去,真正麻煩的是那些後方的工廠。
…………
西京兵工廠!!
巨大的鐵柵欄,以及紅色的字體不斷的提醒路過的人,這裡是什麼地方。
而在工廠內,新一批改裝的流水線,正式到位後,上頭下發了一批所謂“新炮”的圖紙。
最後一看,好家夥,不就是原來九十毫米迫擊炮的縮小版嗎??
但是在進行生產後才發現,這個所謂的“新式”,內部完全不一樣,不僅炮身縮水了,就連配套的炮彈也縮水了,威力可能隻有原來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以至於有人形容其為“大號手榴彈”。
而這個所謂的“手榴彈”,尺寸隻有五十毫米,連最初設計的六十毫米都不到,威力隻能說和幾枚手榴彈合起來差不多,要不然也不會引起這麼多吐槽。
但哪怕如此,軍方實驗過後,卻一口氣下達了一千門的訂單,甚至還有追加。
弄的西京兵工廠都弄不明白,這“玩意”,有那麼好嗎??
最終,在兩個禮拜後,先頭生產的一百五十門“小金剛”迫擊炮,被送到了黑海戰場。
而在此刻黑海,早就打的不成樣子了,用焦土都不足以形容目前的情況了。
而對麵的俄軍,也硬生生靠著啃黑麵包,抗了下來,讓趙龍勝都很無語,怎麼平原上麵這些俄軍這麼好打,到了城市這麼難打。
最後,也隻能繼續讓那幫日本人玩“板載”戰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