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埃及衝突(2 / 2)

美洲日不落 道士仗劍行 10575 字 7個月前

還沒有反應過來,兩千噸的鬱金香號巡洋艦就被隻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勇氣號,撞破了側弦,甚至如果不是噸位足夠,就剛剛那一下,換個小一點的軍艦不翻才怪。

“啊!!”

“法克兒!!”

“該死的法國佬………”

鬱金香號上,到處都是咒罵聲,聲音穿透了軍艦,傳到了對麵的勇氣號上。

羅察麵無表情的看著已經被撞搖搖欲墜的英國巡洋艦,直接下達了最後的命令:

“全速前進,告訴英國人。”

“我艦奉命撞沉你艦!!”

轟!!!

隨著巡邏船的動力加滿,這艘剛剛不可一世的英國巡洋艦,就這樣倒下了,倒在了溫暖的埃及外海。

海麵上,穿著救生衣抱著救生圈的斯蒂文剛剛遊出來,就對上了甲板上法國少校羅察的目光,好似是命運的安排。

“轟隆!!!”

鬱金香號沉沒了,徹底沉沒了,就在斯蒂文這些幸存者的眼前,鑽入了大海。

而在勇氣號的羅察這才下達“援救”英國朋友的命令,就像事後他對巴黎日報所說:

“我們的一切都是按照通行準則進行,在鬱金香號沉沒的時候,我們做了最大的努力營救英國同行……”

雖然很“扯”,但毫無疑問,算是一個還行的理由。

雖然英國人根本不信,甚至要求“檢查”。

………………………………………

倫敦,夏季的倫敦格外的“明媚”,對於飽受陰雨“侵蝕”的英國人來說,夏季是他們所有季節中,最好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下雨的時候,相對較少。

在這樣一個平和的下午,一陣賣報聲,打破了街頭的平靜。

“法國勇氣號陰謀殘害我海軍鬱金香號,致使三百名皇家海軍勇士死在了埃及……”

“法國人說他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上帝也知道:英國海軍大臣。”

“據悉,鬱金香號當時已經和法國軍艦錯開,這一切完全是法國人的陰謀,是對大英帝國的戰爭行為!!”

報紙上,各種“誇張”的標題,以及“發泄”的文章,充斥著今天所有的版麵。

言辭犀利,充滿了對法蘭西人的“仇恨”,甚至不乏一些“宣戰”的評論,讓那些還在享受陽光的英國人直冒火。

倫敦各地,隻要是看到報紙,聽到消息的人,都發出了對法國的“問候”,以及深深的“怨恨”。

英法百年戰爭,再一次登上了主流,甚至就連拿破侖都被拿出來嘲諷和辱罵。

漢國公使館內,漢國駐倫敦公使羅寧看著手中的幾份報紙,看著上麵的謾罵,不禁感歎:

“原來以為小孩子吵架喜歡翻舊賬,揭老弟,沒想到英國和法國也是這樣,真是國如人啊!!”

而其他國家在得知剛剛發生的“奉命撞沉”事件後,甚至直接表示了“中立”。

是的,中立,不做任何表示,雖然加了一些所謂的“和平呼籲”。

但更多是“裝裝樣子”,甚至像俄國這樣連樣子都不裝的國家,直接在衝突發生後,站隊法國,看起來和法國人是一條船上的。

讓拿破侖三世很是感動,甚至認為這是俄國人遵守三皇同盟的“動作”。

但其實真實情況是,俄國已經在等待法國和英國開戰,然後選擇性加入戰局,撈取好處了。

歐洲其他國家其實也是如此,畢竟作為歐洲最強的兩個國家,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實在壓的人喘不過氣來。

就像威廉詢問脾斯麥,英國和法國打起來,對普魯士有沒有影響。

脾斯麥的回答則是:

“我們應該祈禱法蘭西和英國人在地中海打起來,甚至戰爭最好爆發在英吉利海峽,那樣普魯士就有足夠的時間準備統一德意誌了。”

而對於歐洲其他勢力也是如此,奧地利控製的意大利地區,也是寵寵欲動,希望在歐洲局勢混亂的時候,陰奧地利人一下,爭取所謂的“意大利獨立”。

巴爾乾地區作為歐洲有名的“導火索”,雖然目前很多地方依舊屬於奧斯曼帝國,但早已形成事實上的撕裂,所欠缺的也是一場戰爭。

甚至在看起來“與世無爭”的美洲,作為美洲有數的強國,漢國和美國也是密切關注英法局勢。

畢竟這場歐洲國家的衝突,實則也牽扯到美洲。

美國其實最是不希望戰爭爆發,因為一但戰爭爆發,在可以預見的某個時刻,一但戰爭焦灼,那些該死的漢國人肯定會接機向美國開戰,而這是目前美國,無法承擔的起的。

畢竟華人街的資金還沒有“安全”,富蘭克林還沒有下水成軍。

陸軍也沒有完成全麵的整編,可以說,就像美國總統林肯在白宮會議上所說:

“我們不能祈禱歐洲局勢是否平穩,我們必須要拿出屬於美利堅人的勇氣和力量,應對可能發生俄衝突!!”

而漢國則複雜多了,即希望法國人和英國人打起來,好提前啟動滅美計劃,但又怕提前啟動,準備不足,功虧一簣。

畢竟陸軍的整編也剛剛開始,最起碼需要一年的時間,這個時候開戰,不亞於用幾年前的軍隊打這個時代的戰爭,輸贏可就不好說了。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從國家利益的角度上看,劉鵬是“勸和”的。

至於怎麼勸,那就有門道了。

………

巴黎,自從那句“奉命撞沉”的消息傳來後,整個巴黎都陷入到了“興奮之中”。

甚至就連歌劇院,都緊急的排了一出“勇氣號大戰邪惡英國巡洋艦”的歌劇,搞的一票難求。

甚至那個下令撞擊,最後把英國巡洋艦撞沉的羅察都成了新一代法國年輕人,甚至是孩子的英雄。

據後來統計,在1860年這一年,有至少五萬新生男孩,使用了羅察這個名字,以至於後來出現了“羅察遍地”的笑話。

相比於巴黎的熱鬨,凡爾賽宮內的氣氛,卻是很“迷惑”。

在消息傳來後,拿破侖三世一邊為法國軍人的勇敢“高興”,一邊又頭疼如何處理和英國人的關係。

拿破侖三世不是怕了英國人,而是至關重要的“拿破侖”級戰列艦還在船塢,剛剛鋪設龍骨,陸軍也才剛剛完成整編,還沒有完全適應。

這個時候和英國佬開戰,無異於“自殺”,甚至搞不好還會重演拿破侖皇帝的悲劇。

作為拿破侖家族的繼承人,拿破侖三世太明白這個道理了。

所以在得知這件事後,他第一個反應不是高興也不是害怕,而是要求法國駐英國公使和倫敦保持溝通,至於如何溝通,可想而知,無非就是“平穩”解決。

就像拿破侖三世對外交大臣杜盧賽說的:

“在法蘭西還未完全準備好和英國人攤牌的時候,最好不要激怒他們,讓局勢緩和,一直到我們準備好!!”

而英國人的反應,也不出法國人的意料,他們很“憤怒”。

甚至直接提出了“一億英鎊”的無理賠償。

雖然這個要求被否決,但英國人要求的主謀移交,道歉,依然是法國人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目前的局勢也就“僵持”住了。

而這對兩國都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戰爭派正在“躁動”,如何妥善解決,考驗倫敦和巴黎的智慧。

甚至是拿破侖三世和維多利亞女皇的智慧。

畢竟戰爭,可以是選擇,但不是第一位!!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