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美國內爭(1 / 2)

赫勒那淪陷的消息,雖然還沒有傳到前線,但在漢軍靈敏的無線電傳遞下,前線的漢軍已經動起來。

“我軍遭受大批漢軍圍攻,他們就像瘋了一樣,向我們進攻!!”

“我部目前正在和漢國狗決戰,請海因希長官放心,一定守住陣地,團打完了,團長上,師打完了,我上!!”

“哪怕拚刺刀,也要守住美利堅的尊嚴!!”

這是美國四星上將海因希最近一段時間聽到過的,最有美國精神的話,也是最讓他感動的一段話。

但在感動之後,就是殘酷的現實。

就在剛剛,本來打架一起“心照不宣”慢慢玩陣地戰的幾十萬漢軍,突然暴起,就像吃槍藥一樣,瘋狂的向他們進攻,要知道除了剛開始的時候打過這樣的“瘋仗”,在雙方進入僵持階段後,陣地戰才是雙方的主流。

按照海因希的計算,那幫漢國人應該是在等待南方的消息,畢竟戰爭打到這個程度,你想什麼,其實大家都是一清二楚。

漢軍的作戰方略,其實已很明顯了,就是用中部頂住美軍的主力,左路猛攻,吸引美軍剩餘力量,最後在南方發力,瓦解美利堅在南方州的統治。

美國高層也很明白現在的趨勢,所以在俄淪陷後,就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再有地方“失地”的情況發生。

但是保衛南方州,那麼空口白說,要不然光靠南方自己的力量去抵擋幾十萬如同“美洲獅”一樣的漢軍,這不是要逼著那些南方佬獨立嗎??

作為總統的林肯,太明白目前美國所麵臨的情況了。

雖然表麵上,南北雙方“愛國口號”吹的震天響,但其實都是各有各的算盤。

北方希望南方出人出錢,然後啟動北方的工業,借著戰爭的舊機會,繁榮北方的工商經濟。

而南方的想法則很簡單,那就是“保護我”,最起碼要給我更多的武器和彈藥,讓我有能力保護自己。

而北方勢力中的某些人,恰恰不想“白乾”,或者說想借著戰爭,改造南方,以達到他們努力多年,但是沒有一點效果的釋放奴隸。

雖然這個所謂的釋放黑奴,是打著“道德”的旗號,美其名曰:“美利堅精神”。

但其實真實的目的就是為了人口,或者說可以讓北方工廠肆意消耗的奴隸。

以降低北方的生產成本,進而在國際貿易的競爭中,占據價格優勢。

這就是南北雙方最大的“矛盾”,或者說是美利堅建國以來的老毛病,南北雙方的經濟結構差異,導致雙方的根本矛盾一直沒有辦法得到根本的解決。

本來按照原時空的曆史,美國的南北矛盾,會得到根本性的爆發,繼而引發那場設及數百萬生命的南北戰爭。

但在這個時空,因為漢國的強勢介入,美利堅的矛盾不僅沒有爆發,反而一定程度的進入到了“合作的蜜月期”。

雖然這個“蜜月”也是個假蜜月,但確確實實的改變了美國,乃至整個美洲的命運。

但表麵上的和平,掩蓋不了根本性的矛盾。

經濟問題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南北雙方巨大的經濟模式差異,導致了雙方其實很難尿到一個馬桶,隻不過因為曆史,以及現實的“威脅”,不得不進行一定程度的妥協。

比如南方軍隊中,多是南方出身的將領,就是其中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

而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總計花費的五億美元,其中有三億至少是北方提供,其餘的才是南方。

且軍事彈藥被俘等後勤都是北方的工廠提供,而南方隻是提供一部分人力和糧食棉花。

從供應的角度上看,北方幾乎淩駕於南方之上,這種不平等的格局,自然就導致了雙方矛盾的爆發。

而這也是在俄克拉荷馬州陷落之後,北方派係希望由南方單獨收複的主要原因,說的好聽是“洗刷恥辱”,其實就是打算在全美麵前看南方的笑話,以此來貶低對方的“模式”。

如果說這些都算是“內部可以協商”的問題,那麼漢國在其中的動作,就可以算的上赤裸裸的偏袒了。

在多次戰鬥結束後,漢軍都會將北方人和南方人區分開來。

其中對於北方美軍的態度,永遠比南方美軍要好,其中主要表現在夥食和其他待遇上。

對於俘虜,漢軍有一套多年總結的法則,基本上就是按照三等製來進行。

對於那些海外土著,除去一些當地一些可以利用的貴族之外,大多數人都是一種“奴隸心態”,把土著當牲畜用,是漢軍在殖民地的常態,或者說是傳統。

在最早期的時候,為了維持軍費,掠奪土著,並且偷偷出手換取戰爭經費,是常有的事情。

至於第二等,其實就是曆年戰爭中總計的“俘虜使用規則”,或者說是用法。

在早期的時候,由於俘虜製度不規範,所以導致對於俘虜的標準,時好時壞,被某些高級軍官調侃為“一會奴才,一會皇帝”。

雖然其中的皇帝,基本不可能有,但是卻可以看出其中對俘虜態度的變幻有多快。

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漢國在戰爭中的“柔軟”,或者說是“安撫”,本質上就是希望通過優待俘虜,促進敵軍內部的瓦解,降低敵軍的作戰熱情,以及意誌。

但是麵對美軍,光靠所謂的仁慈可不行,用董子秦在戰前的奏報話講就是:

“即拉又撫,分化南北,以促進南北矛盾公開化。”

而這也是為什麼對於南北雙方,北軍享受的一直都是二等待遇,南軍一直都是近乎奴隸的三等的主要原因。

當然,對外宣傳,漢國都是用北軍比南軍更有“素質”“道德”來形容北軍,“低下”“落後”“野蠻”來形容南軍。

引得南北雙方罵戰不休,哪怕到了現在這個林肯呼籲美國人團結的檔口,因為漢國故意分化的俘虜待遇,而爭吵不休的南北媒體也是大有人在。

北方的權威媒體,紐約時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該報就曾用一句“南方懦夫”響徹整個美國。

雖然後來在林肯的壓力下,發表了道歉聲明,但確確實實的將南北矛盾公開化。

最早的時候,大家其實都是心照不宣的將美利堅運轉下去,但在紐約時報撕破這個“偽善麵具”後,再加上戰爭中的“不公平”,南北矛盾,一下子擺在了明麵。

這場戰爭,實際已經把南北矛盾公開化了,隻不過大家又要假裝沒有看見,一起抵抗“漢賊”。

這就是劉鵬對劉宇所說地方悖論,他曾戲稱目前的美洲局勢是“老虎和兩頭獅子”的戰爭。

獅子都不和,基本就是擺在明麵上,這也是為什麼林肯在月中發表的國會演講中,多次用了“團結”和“協作”的字眼。

美國的局勢,自然影響到戰局,這也是為什麼漢軍敢在左邊冒險的原因,就是看出南方不可能在右邊搞事,以解北方之圍。

就像右路軍司令董子秦上報所說:“南方美軍,安於現狀,無力收複俄州,亦無意與我軍對決,似與北方不和,我軍若在此時攻左,必能建功!!”

就像開戰之處,參謀長元慶所說:“險過雪山,若是速克赫勒拿,則大軍舉兵向前,不建攻全功,絕不回師!!”

現在,雪山已過,赫勒拿以下,大軍亦是全出,隻剩下“建功”。

………………………………………

噠噠噠!!!

機槍子彈掃射的聲音,伴隨著“彈殼”落地的聲音,不斷的出現在這片不算太大,但卻意義極其重要的“119”高地。

這片高地是漢第十五師下屬步兵營所掌控的陣地,算是整個戰爭中還算重要的“陣眼”。

“噠噠噠”,剛剛還威風凜凜冒著火花的機槍,突然停頓了一下,低頭一看,沒子彈了。

“哢嚓”一聲,彈鏈重新掛上,噠噠噠的聲音,再次響起,就像是一出交響樂,剛剛隻不過是中途的“低潮”,現在則是“變音”。

機槍之下,剛剛還衝上來的美軍瞬間倒下了大片,剩下的人也基本被步兵消滅。

當結束的那一刻,整個陣地外圍,內圍的屍體,堆起來,足有山高,用後來這片陣地的營長的話說就是“屍體浮滿山道”“鬼域森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