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為繼續向五大湖進攻是一件好事,事實上,在開戰之初,我們就計算過如果進攻人口眾多,工業發達,城市巨大的五大湖地區需要多大的代價,答案是百萬!!”
“試問,我軍能夠承受百萬人以上的傷亡嗎??”
“恐怕各位都清楚!!”
西京的海陸軍總參謀中,李子豪正在反駁一些陸軍高層所謂的“繼續北伐論”。
對於這些在蒙大拿戰爭中,嘗到甜頭,迫不及待要增兵打下五大湖的高層,李子豪的內心好似有一萬個“羊駝”在飛奔。
對於李子豪這樣經曆過兩個半月血戰的將領來說,城市戰本身就是巨大的絞肉機,隻要一想到類似芝加哥,波士頓這樣的工業大城市,李子豪就是一陣“戰栗”。
作為一個從“屍山血海”走出來的將領,沒有什麼比士兵的生命更重要。
就拿最近結束的蒙大拿戰爭來講,看似他們擊敗了五十萬美軍,但如果算上之前的損失,整體的傷亡,已經突破十三萬,光陣亡的將士就高達九萬,一次包圍戰,就將原本死七萬人,一下子提高了兩萬。
這還隻是在大局已定之下的包圍戰,要是絞肉機式的城市戰,那其中的消耗和死傷,李子豪哪怕再愚蠢也明白會是什麼樣的場景。
周遭的人,其實很多人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架不住“五大湖的誘惑”。
實在是誘惑太大了,再前進幾步就是美國的工業重地五大湖,彆的不說,光是搶一票,都足以漢國撈回不少戰爭的消耗了。
要知道財政的那幫人,可是對戰爭中的消耗很不樂意,動不動就要讓陸軍減少不必要的消耗,經常拿陸軍在戰爭中的“浪費”說事。
雖然這個所謂的消耗,也是戰爭的必要,但是財政的那幫文官可不管那麼多,對於他們來說,經濟是永遠放在第一位的。
雖然自古以來都說文官好戰,武官避戰,但是在漢國,其實文武都好戰,隻不過這其中有一個巨大的區彆,那就是文官永遠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拿到最大的好處,至於多餘的消耗,用某個閣臣的話說就是:“望陸軍發揮傳統,以剛強之意誌,戰勝強敵。”
這句話就差把“自來水”三個字放在臉上了。
在這樣的壓力下,以及對攻陷五大湖的功成名就的誘惑,陸軍內部很多人,是非常傾向直接增兵打五大湖的,甚至在他們看來,所謂的戰爭,在無敵的特種彈麵前,都是浮雲。
在李子豪說完後,沉默了好一會,才有一個年輕的準將站起身反駁:
“李將軍,你是蒙大拿之戰的統帥,本來你說的,我們怎麼著都應該聽,但此時我卻不得不駁了您的麵子。”
這位姓周的準將,看起來很尊重李子豪這位聲名鵲起的李帥,但是從他說話的態度就可以看出,還是有些不服。
而這也是年輕人的通病,對於那些老人,總是抱以一種,你們都落伍的想法,哪怕是軍紀森嚴的軍隊也是如此。
“我軍如今剛剛拿下蒙大拿五十萬美軍,可謂士氣正盛,此時若是繼續進攻五大湖,美軍定然恐慌,若是再下一二大城市,則美軍徹底陷入被動,更不用說美軍此刻畏懼特種彈如虎。”
“我軍大軍進攻,必定肝膽俱裂,倒是豈不是不費吹灰之力即可獲勝,若是等到美軍發現特種彈的秘密再攻,倒是美軍即可借破我軍特種彈之事,士氣大振,倒是又要增添多少煩惱??”
“諸位大人,豈不聞放虎歸山,楚霸王之故事??”
周準將的話就像是一個開關,徹底打開了本來還壓抑的“五大湖計劃”,很快,一大堆本來就支持繼續北進,但是礙於李子豪威懾的將領紛紛表示“繼續北進”,甚至有人喊出了“不破芝加哥誓不還朝”的口號。
“諸君冷靜,此時若繼續戰下去,無疑是隨了美軍的心意!!”
作為李子豪的副手,元慶很清楚此時的處境,若是真的讓這幫貪功冒進之輩乾成了,到時可就真的回不了頭了。
元慶看了李子豪一眼,隨後繼續開口:
“此時若攻,周將軍有幾成把握??”
元慶話風一轉,談到了剛剛那個大出風頭的周準將身上,搞的後者有些發懵,但還是礙於眾人,站起身解釋道:
“七成,最起碼有七成!!”
“七成,那就是說,還是有三成不確定嘍??”
“既然不確定,周將軍你何以剛剛用如此篤定的態度來催我軍北進,須知我左路軍此戰光是陣亡將士就高達九萬,可謂字字帶血。”
“若是戰爭都像周將軍你剛剛那樣所說的簡單,怕是我軍早已完蛋,哪裡還有今日之大勝??”
“周將軍久居後方,怕是不知戰壕拚殺之苦,爬冰臥雪之難!!”
看著“火力全開”的元慶,李子豪的嘴角露出一絲微笑,隨後又轉頭看向那個剛剛“得意洋洋”的年輕將軍,見他麵色如土,這才放下了心,心中還感歎一句“年輕人心智不堅”。
周準將臉色不斷變換,最後用沙啞的語氣回答:“參謀長所說,自然是對,但是參謀長卻是不知道此時的局勢,我軍軍威正盛,美軍正衰,以盛對衰,何以為錯??”
“我剛剛建議要增兵北上,於情於理也是好心建言,何以成了參謀長你口中的不知疾苦,不明是非。”
周圍人看著這個“針尖對麥芒”的周準將,表情都有些不對勁,頻頻的朝著李子豪的位置看去,見其表情正常,這才放下了心。
但同時也暗暗將這個叫周少雄的年輕準將參謀記在心中。
李子豪不等元慶繼續說下去,直接主動開口:“周將軍年輕有為,我在你這個年紀還隻是個上校,要不是軍功累積,陶帥提拔,今天這個左路軍的司令才是我做。”
周少雄剛開始臉色還很好,但很快就變了臉色。
“周將軍剛剛說我軍正盛,敢問盛在何處??”
“自然是士氣,我軍剛剛打了勝仗,正是銳意進取之時,怎能裹足不前!!”
看著這個周少雄,李子豪好似看到十年那個同樣年輕氣盛,在軍中“懟天懟地懟空氣”的自己。
但很快李子豪繼續質問:
“你剛剛說士氣盛,是因為勝利,但伱可知道我左路軍幾十萬將士這兩個多月過的是什麼日子,死了多少人,原來還有輪換,可是最近呢,彆說輪換了,能拉到人就不錯了。”
“你所認為的勝利,對於那些士兵而言,是舊傷未愈,又添新戰,好不容易在戰場上撿回一條命,就因為你周將軍的一句話,就要重新拿槍搏殺,我問你,他們還是不是我大漢的兵,是不是你的袍澤,他們難道連休息的權力都沒有嗎??”
周少雄被李子豪問的滿頭大汗,支支吾吾的回答:“既然北兵不可用,可調國內之兵參戰,北兵換回後方休養。”
“哦,你認為如此大的變動,隻是你周某人的一句話嗎??”
“還是說,你認為你比陶帥,比我軍上上下下的各位將軍,還要聰明??”
李子豪說的話已經十分清楚了,那就是兵肯定是不能調的,因為按照戰爭經驗,後方調集來的新兵,在同樣的戰場上,不一定有那些老兵好用,甚至可能陰溝裡翻船。
這在原來的戰爭中,都有記載的,最明顯的就是黑海戰爭,當初在前方的某個旅,就是因為所謂的調令,調了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新兵部隊上來,最後損失慘重,還丟了一個陣地。
在後來,漢軍規定,凡是在某個地方打了超過一個月的部隊,隻補人,不調防,根本原因就是為了防止水土不服,以及摸不透對麵的敵人。可能導致的失敗。
周少雄被懟著半天沒有辦法說話,最後還是身旁的某個少將拉了他一把,他才硬著頭皮坐下。
但支持北進的又不隻是周少雄一個人,很快,就有一大幫人站起身,表示支持繼續北上的計劃,這些人當中主要以四十歲以下的軍官居多,這批人也是目前野心最大,最想要“建功立業”的一群人。
對於這些人,李子豪就一個態度“拖”。
基本就是所謂的“無力再戰”“局勢危險”等老調常談的說辭。
這些話,自然不能讓那些少壯派滿意,如果不是李子豪身份特殊,最近又成了名帥,擱在一般將軍身上,早就扛不住了。
最後兜兜轉轉,兩份計劃同時擺在了劉鵬龍案前。
………………………………………
“太子,你怎麼看??”
劉鵬看著對麵正襟危坐的太子劉宇,將軍部送上來的麻煩,甩給了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