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南洋:英國的入局(1 / 2)

曼穀的王宮中,看著剛剛離去的英國公使拉莫爾,拉瑪五世的臉上充滿了“憤怒和不甘”,就在剛剛,這位公使先生不斷的傳達所謂的,屬於大英帝國的“關愛”,基本就是一個意思,那就是暹羅再也不可能像原來一樣保持中立了,一定要做出選擇,至於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雖然這位公使沒有說,但是拉瑪五世實際非常的清楚。

而在最後,這位公使還用很強硬的語氣對他說:“隻要大英帝國想,我們的艦隊隨時可以出現在東南亞的海灣,甚至我們的陸軍也可以!!”

說完這句話後,就是一份“友好通商條約”,看完這份條約,拉瑪五世就一個想法,誰要是敢簽這樣的條約,誰就是暹羅的曆史罪人。

但很可惜,現在唯一有能力的簽署條約的,就隻有他自己。

這份名為友好的通商條約,實際就是一個簡化版的殖民協定,甚至隻要簽署後,實施不到半年,暹羅也就沒有了。

看看上麵寫了什麼,讓暹羅為英國皇家海軍提供可以自由停靠的軍港,並為英國商人提供最惠國待遇,當然,這位叫拉莫爾的公使,還是很仁慈的表示:“尊敬的國王殿下,一切都是對等的,暹羅為大英帝國提供什麼,就會獲得什麼!!”

“一切都是公平的!!”

是啊,在英國人口中,大英帝國願意和暹羅這樣一個小國家談條件,已經是上帝的恩賜,更不要說說對於暹羅的對等回報,看起來一切都都是那麼的公平合理。

但要知道英國是個什麼國家,這是一個全球殖民地帝國,和這樣的國家簽訂所謂的平等條約,這件事本身就不算平等,甚至可以說,哪怕真的按照上麵的方式對等了,暹羅也無福消受。

最簡單的就是港口的自由停靠,英國皇家海軍和暹羅海軍有可比性嗎??

真這麼弄,無非就是讓一米三的小矮人和兩米的巨人比賽看看誰夠的高,哪怕不是比賽,這本身就不是公平的。

而所謂的對等通商,還是最惠國待遇,光是這一點,基本可以宣告幾個月後,暹羅各行各業都要死掉一片,一個農業國,如果再沒有內部壁壘,是很難和工業國,尤其是世界第一工業國競爭的。

而對於拉瑪五世來說,一旦真的簽署了這個條約,基本就相當於整個暹羅的命脈徹底不屬於自己了。

更代表著整個暹羅末日的到來,而他也將真的成為一個傀儡,擺在台前糊弄百姓的“佛陀”,

年輕的拉瑪五世站在王宮中,看著頭上的落日,作為一個喜歡看夕陽的人來說,此刻的他,是多麼希望所謂的落日變成早上八九點鐘的朝陽啊!!

因為此刻暹羅王國遇到的困難,和天上即將下山的紅日一樣,都在進行最後的掙紮。

“蘭德……”

“快叫蘭德先生過來!!”

情急之下,拉瑪五世再次想起了那個他一直很尊敬的蘭德,那個來自德意誌漢堡大學的教授,那個真正的“智者”。

………………………………………

海峽殖民地,馬六甲城,一座矗立在整個馬六甲海峽之上,極為至關重要的城市。

這座城市的主體是由碉堡建成,內部空間狹小,主要建築也多以歐洲建築為主,看起來和一般歐洲小城市沒有什麼區彆。

整個馬六甲城,基本就分為兩個區域,一個外部的軍事區,這部分區域,主要是為了防禦可能的襲擊,大多數以兵營,以及岸防炮為主。

而這些岸防炮多到什麼程度,甚至比當初奧斯曼在伊斯坦布爾設立的還要多,尤其是在近些年以來,有關馬六甲加強防禦設施的命令,已經多次從倫敦打來,並且要求主要以海上來敵為主。

而這個意思,針對誰,基本上也不言而喻。

而馬六甲內城則和外部完全不一樣,在這裡,你幾乎可以買到整個世界的商品,享受到整個南洋的服務。

馬六甲城的房價,也比南洋所有城市都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當地雖然人口稀少,但卻吸收了整個南洋地區的大部分閒置資金。

而這部分資金之所以來馬六甲,根本原因還是英國的移民策略,這些年隨著歐洲局勢的變化,英國內部,其實也一直在修改自己之前對於很多戰略,其中有關“移民”,就是核心中的核心。

是的,在現實的壓力下,英國已經考慮接收外來的移民了,隻不過和一般國家相比,大英帝國隻要精英,或者嚴格講,其實就是要那些殖民地,小國精英的錢。

倫敦號稱是世界金融之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倫敦吸收了大量來自殖民地的財富,而這些財富當中,自然而然的包括了所謂的“個人財富”,而這些個人,說的肯定不是普羅大眾,一定是那麼一小撮人群,也隻有他們才有能力將財富轉移到倫敦。

而如果說倫敦是英國金融運轉的心臟,那麼類似馬六甲這樣的殖民地,就是這個心臟延伸出去的觸手。

整個大英帝國,表麵上看,還是一個以製造業,大工業為主的世界帝國,其實內部已經完成了對英國戰略轉變。

而轉變戰略的核心,其實就是“金融業”,整個大英帝國的金融業,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在這個被英國統治的樂土上四處狂奔,不顧一切的釋放自己的力量。

對於英國來說,金融業的繁榮,實際上關乎於帝國內部經濟的繁榮,而經濟的繁榮又影響到工業,工業的繁榮又影響到各行各業,而當這一切彙合在一起的時候,一個披著工業外衣,內部實際金玉滿身的大英帝國,也就出現在了世人麵前。

隻不過此刻英國的金融戰略地位後遺症,並沒有暴露出來,反而因為金融業的繁榮,給製造業帶來了大量可以投資的資金,造成了這幾年所謂的“第二次不列顛繁榮”。

在場繁榮裡麵,最先受益的,則是軍工行業,而這一切都和戰後幾年的國際秩序脫不了乾係。

歐洲的局勢在戰後,雖然一直處於穩定的狀態,甚至除了巴爾乾地區偶爾打過的幾次戰爭,多數時候,整個歐洲實際和戰爭,已經完全做了分割。

(南斯拉夫王國和希臘王國因為邊境領土,以及內部的民族問題打了兩次小規模的戰爭,基本上互有勝負,後來因為大國博弈,兩個國家也隻能保持一種很想乾掉你,但是又乾不掉你的狀態)

而目前歐洲的局勢對於大英帝國來說,可沒有表麵上那麼簡單。

對於熟諳歐洲這口“大鍋”的英國人來說,此時歐洲的平靜,隻是一種相互妥協牽製的結果,並不是他們真的收手了,想要一個和平的歐洲。

在英國人的字典裡,歐洲就沒有“和平”這個單詞,而所謂的和平,更多的時候,隻能表明現階段誰也奈何不了誰。

而歐洲方向的僵持,給大英帝國帶來了,其他戰略方向的主動。

而在目前全世界的範圍內,說出一個可以和英國有利益衝突和戰略衝突的國家,那一定是漢國。

所以就看到了漢英兩國在大西洋方向的博弈,雖然最終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但這次的經曆也讓英國基本看清楚了漢國的戰略意圖。

就像現任英國首相本傑明所說:

“如果我們選擇在大西洋做出讓步,那麼我們將會在未來做出任何讓步,既然這樣,不如不讓步!!”

說完這句話後,英國皇家海軍就向大西洋增兵了,而為了回應英國的威脅,漢國同樣采取了對等的反製。

而這一切,其實並沒有出乎英國人自己的意料。

而對於他們來說,所謂的大西洋,實際上就是幌子,其他戰略方向,才是大英帝國的最愛!!

而作為鏈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南洋,也就成為了英國“擾亂”戰略中的重中之重。

所謂的荷蘭巡邏船進入蘭芳直轄海域搜查,隻不過是一次小小的試探,甚至在英國人看來,這次連試探都夠不上,單純就是一個小小的“測試”,而測試出來的反應,也不出所料,漢國人出手很快,甚至比英國人想象的還快。

畢竟在最早的時候,英國人還在想,蘭芳的漢國佬會不會先和荷蘭商量,再報複,現在看來,這幫家夥並不是什麼“溫良恭儉讓”的好學生。

而這一切,其實都在為“統治”暹羅做準備。

對於英國人來說,由於距離問題,以及移民人口問題,彆看大英帝國在南洋擁有那麼多,讓人閃瞎眼的極品殖民地。

但這些殖民地都有一個共同的致命傷這個致命傷就是人口,以及所處的位置。

彆看英國所控製的海峽殖民地,尤其是包含在內的馬來亞半島,在整個南洋版圖上的重要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