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次大陸,英屬印度殖民地,加爾各答——
來自印度洋的暖流過了這片經曆了八天混亂洗劫的城市,大街上,到處都是破碎的玻璃渣,散落在地的磚瓦碎石,以及隱藏在縫隙中的土黃色彈殼。
“哞哞-——”,混亂的大街上,瘦骨嶙峋的印度神牛漫無目的朝著前方可能有食物的廢墟走去,而在它們的對麵是那些嫌棄它們長的太瘦,可能有病的英國士兵。
這些士兵衣服的顏色,已經從當初從馬來亞來的龍蝦紅,變成了象征印度色彩的屎黃色,隻不過因為英國人特殊的尿性,為了和那些印度仆從軍進行劃分,所以定製了一批帶著尖角的鋼盔。
這些鋼盔上,帶著象征雄獅的勳章,隻不過是個人都能夠發現其中的粗糙,畢竟這隻是一個在德裡鋼鐵廠生產的趕工之作,唯一的作用就是用來裝飾,以及在關鍵的時候,在戰壕內接住那該死的尿。
“該死的印度佬,它們口口聲聲說信仰神牛,卻讓牛這麼瘦,簡直就是在虐待他們的信仰!!”
“誰知道呢,沒準他們隻是在用所謂的神牛來完成他們的目的——”
“哈哈,聽說他們還喝牛尿,據說可以用來治病,他們這裡很多貧民窟的人都在使用牛尿治病,上帝啊,我根本不敢想象,他們的嘴巴是什麼味道,但願我不會遇到一個活著的印度人!!”
“可能是因為牛是他們的神,神的尿液,想想都感到興奮!!”
“哈哈-——”
大街上,過路的一隊英軍,看著從身旁經過,甚至主動朝他們索要餅乾的神牛,不斷的發出英式刻薄。
帶隊斯通上尉看著周圍那些破碎的石塊瓦礫,鷹鉤鼻上的一雙鷹眼,不斷的掃視著周圍的那些躲在廢墟中的一雙雙膽怯的眼神。
“將他們都押出來——”
斯通上尉帶著白色手套的手,輕輕一揮,就有一個排,幾十名士兵衝進了那些廢墟中,而帶來的則是數不儘的喊叫,以及淒慘的嚎叫,隻不過在這些聲音中,唯獨沒有反抗,好似這些印度人真的不會反抗一樣。
如果說在這場還未完全結束的暴亂之前,這幫被所謂“濕婆神”“梵天”“大印度”衝昏頭腦的印度人,可能真的會為了那些虛無縹緲的一切,而去和曾經供奉的英國主人搏鬥,但是在經曆了這幾天英國人雷霆打擊後,他們就像熱情消散的孩子,麵對老師的審問,也就隻剩下所謂的“聽天由命”了。
而在這其中,就屬那些第一批起來造反的人最恐慌,這些人現在對於所謂的“大印度”完全不感興趣,他們現在就想讓英國主子將他們遺忘,最好什麼都不知道才好。
而針對這些人的心理,英屬印度總督府發布了所謂的“贖罪卷”,隻要在危機中,沒有殺過英國人,沒有過大規模的罪行,基本都可以得到原諒,但是代價就是一筆高昂的贖罪金。
截止到目前為止,這筆所謂的“贖罪卷”,已經收了差不多三千萬英鎊,且還在持續上漲,其中那些或多或少沾一點的地方土邦交的最多。
而這個贖罪卷的誕生也讓全世界再次看到了大英帝國在殖民地治理上的先進性,甚至對於那些有誌於開拓殖民地,發展殖民地,如何在殖民地撈油水的國家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將這些家夥通通編號,不,就在臉上編號好了!!”
斯通上尉看到不知道怎麼編號的士兵,跟著解釋了一句,隨後在就這麼看著一排又一排的印度人,被從本來就破爛的房子裡,用黑色墨水,在他們的臉上打上所謂的阿拉伯數字,不論男女老少,都是如此!!
“從現在開始,除了小孩可以睡覺,任何人都不準休息,直到將這條街看不到任何垃圾為止!!”
“如果誰敢偷懶,鳴槍警告一次,第二次直接槍斃!!”
斯通之所以會對小孩法外開恩,不是他有多麼商良,而是他明白,掌握了孩子,就掌握了大人!!
當然,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就是他的女兒上個月剛剛出生,他也是個父親了!!
隻不過相比於小孩,對於那些成年人,他可沒有那麼客氣了,甚至可以用挑剔來形容。
隻要稍微做的不好,且被他看到,直接上去就是一發象征大英帝國正義的子彈,送對方去見濕婆神,以至於在這條街,隻要有斯通監工的地方,效率都出奇的高,哪怕那些習慣日常偷懶的首陀羅,都隻能像“老牛”一樣勤勞。
至於那些更高一等,在本次暴亂中立下大功的吠舍就成為了重點照顧對象。
每條街每天都要吊死一些人作為警告,其中多數都是吠舍,這要是沒有一點關聯,誰都不會相信。
整個加爾各答城,此刻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審判院”,每天都有要被服刑的犯人,哪怕是孩子也是如此,
就像收複加爾各答的英軍少將克裡斯托所說:“沒有人可以在挑釁完大英帝國後,平安退出,他們所經曆的一切,都來自上帝對他們罪行的審判!!”
至於他們到底有什麼罪行,克裡斯托沒有說,但大概率是目前正在倫敦內閣即將出爐的“反英罪法案”,按照這個所謂的法案的標準,隻要是殖民地發生反抗,或者有對抗大英帝國,威脅英國公民的行為,當地的駐軍,可以不經過倫敦的請示批準,直接就可以出兵剿滅,甚至就算當地法庭判決,都可以直接走快車道,一步到位判處死刑。
至於這個死刑有沒有什麼邏輯,其實是有的,但還是英國首相本傑明的那句話一樣,一切的標準由我們來定義。
至於什麼是標準,那就要看你對大英帝國是否還有用處了,至於那些沒有用處的,直接連宣判和通告都不需要,就像現在的加爾各答城市大街上每天所發生的一樣,房梁上的吊繩,才是他們永遠的歸宿!!
而在整個衝突中,根據英國人內部粗略統計,最少死了大約一百萬到三百萬人,至於到底是一百幾十萬,還是二百幾十萬,誰也不知道,畢竟連英國人自己都說,統計所謂的具體傷亡數字,本身就是一筆糊塗賬,畢竟那些印度人實在太多了,誰也不知道具體的數量。
當然,對外通報的時候,英國人還是需要維護大英帝國的“文明外衣”的,就比如在昨天下午總督府對外的公布的數字看,印度人的傷亡數字是十二萬,至於到底怎麼得出這個十二萬的具體數字,英國人沒有解釋,外人也查不出來,但據英屬印度內部的某個官僚所說,這個數字是由本土的內閣決定的,之所以是這個數字,單純是因為那一天是十二號。
如果通報的印度人數,還隻是一個維護文明的一種手段,那麼對外通報的,高達三萬人的英國,以及白人僑民死亡數字,就是典型的博取同情了。
這個數字,其實和所謂的日期完全不一樣,是本傑明內閣精心計算出來的數字。
三萬人這個數字,剛剛好是印度人傷亡的四倍,而這個倍數,剛剛合適,如果是什麼兩倍,三倍,都很可能激化本來就需要快速平緩下來的印度局勢,而如果說印度人的死亡數字是白人的十倍,那麼就會讓印度人產生一種,原來我們們沒有犯多大的錯,但是卻需要用十倍來償還的不公平感。
而四倍這個數字剛剛好,四口之家剛剛好符合這個時期印度很多未婚家庭的現狀,且會給他們造成一個錯覺,那就是殺一個英國人,儘然要用大半個家庭,甚至是全家來抵命,這種對於心理的琢磨,其實也隻有英國這樣的老牌世界殖民帝國能夠做的出來。
甚至在英國的殖民部內,還有一群世界頂級的心理學家,他們一天到晚什麼都不用乾,拿著大部分英國人難以想象的高薪,隻在乾一件事,那就是殖民地人的心理姿態,以及每年所需要的存活下來的生存資源。
雖然這個事情,就像後世所謂熱議的“三十三兩白銀”一樣,是那麼的可笑,但對於大英帝國這樣還在持續擴張的殖民帝國來說,保證帝國的延續和不間斷的收益,是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而維持穩定最好的辦法,就是按照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水平,製定不同的策略。
大英帝國的殖民部值得所有國家學習!!
這句話出自漢國新任殖民部部長高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