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提議由嶽鐘琪兄出任薊鎮的總兵,而年羹堯兄則出任遼東鎮的總兵。”
“我很想知道,兩位對此有何感想?”
賈鈺並未直接對牛繼宗等人的提議表態,而是將目光投向了站在一旁的嶽鐘琪和年羹堯。
嶽鐘琪與年羹堯目光交彙,隨後異口同聲地說道:“雖然我們不清楚虎賁侯的深遠用意,但我們願意身先士卒,聽從調遣!”
自從他們決定加入開國勳貴這一陣營,他們的命運便與這個集團緊密相連,休戚與共。
換言之,他們的每一個行動都需要與集團協商,共同決策,共同進退。
未來,即使遭遇任何變故,也有諸位一根繩上的螞蚱,並肩承擔。
“嗬嗬嗬嗬。”
聽到這番表態,賈鈺轉頭看了看牛繼宗三人,四人不約而同地爆發出爽朗的笑聲。
“牛叔父,”
賈鈺接著說,“還是你來給這兩位兄長詳細解釋一下九邊的概念吧。”
“好的。”鎮國公府的二等侯牛繼宗點頭應允,聲音低沉而有力:“開國勳貴一脈,名義上由四王、八公、十二侯組成。”
“實際上,四王中的三位——東平郡王穆蒔、西寧郡王鈞浩、南安郡王狄睿分彆鎮守遼東、哈密衛和滇南。”
“唯一留在京城的北靜郡王水溶,選擇了追隨十四皇子,也就是現在的義忠親王。”
“另外五家與皇室同宗的隴西侯府,一直在西北深耕,並未涉足京城事務。”
“真正的開國一脈,其實是由寧、榮兩府,以及我們鎮國公府等幾家侯府組成。”
“除此之外,史家一門二侯府則若即若離,算是半個開國勳貴派彆。”
“開國一脈在鼎盛時期,影響力遍布九邊軍鎮,遼東、西北、滇南等地名義上都是我們的勢力範圍。”
“但從太上皇開始,為了削弱和製衡開國一脈的力量,九邊重鎮已禁止勳貴插手。”
“元叢勳貴的前身是南明的殘餘勢力,他們分為八家,祖上乃是吳三桂、鄭成功、左良玉、李定國等人,勢力主要在東南一帶,以金陵為基。”
“而我們開國一脈的根基在北方,以神京為中心。”
聽完這番話,嶽鐘琪和年羹堯都震驚不已。
竟不知開國與元叢兩大武勳派彆間還隱藏著如此多的隱秘。
“這……”
年羹堯政治敏覺,他迅速聯想到了自身的處境。
若皇室明文規定開國一脈不得插足九邊事務,那他們投效開國一脈,豈非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嗬。”
“年兄,你多心了。”
“自元叢一役失利後,開國一脈便一蹶不振,使得朝堂上元叢一脈的權貴勢力獨大。”
“當今皇上和太上皇都不願見到這種局麵,這也是此次大同之戰由開國一脈主導的真正原因。”
“你和嶽兄加入我們,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賈鈺見年羹堯麵色變幻不定,心知他所想,於是補充道。
“籲……”
聽到這話。
年羹堯這才如釋重負地鬆了口氣。
相比之下,嶽鐘琪則顯得淡定許多,似乎對此並不太在意。
“九邊重鎮是大胤王朝的咽喉之地,至關重要,前朝大明正是因為失守九邊,最終一敗塗地。”
“因此,曆代大胤皇帝都對九邊格外重視。”
“以二位的資曆和爵位來看,顯然不可能被派往九邊擔任副總兵。”
“山西鎮與榆林鎮緊緊相鄰,它們依傍著大同與宣府,相互依存,形成了一道堅實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