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陸仲宣的提問,旁觀的顧學武仿佛找到了心靈的寄托,激動地拍了拍大腿,聲稱陸仲宣的話語正中下懷。
顧學武的反應,不禁讓李安感到一陣苦笑。他暗思,這顧學武實在是太過年輕,缺乏經世之謀,若換作他,此時最明智的做法便是默默隱入人群,化作一名無名之輩。然而,顧學武卻選擇了再度跳出,顯得格外刺眼。
李安心中不禁暗自思量,麵對陸仲宣的深思熟慮和一針見血的提問,他必須用更加精妙的言辭來回應。這不僅是一場關於智慧和策略的較量,更是一次關於道德和責任的審視。李安深知,每一句話,每一個決策,都將深刻影響著他在朝中的地位,以及他在民心中的形象。
在那個錯綜複雜的權力漩渦中,顧學武的行動宛如一隻盲目的蛾子,撲向了熊熊燃燒的火焰。李安本無意單獨針對這個不起眼的角色,原打算在適當的時刻將其與其他小角色一並處理。然而,顧學武不期然的再次出現,卻在李安心中激起了一絲莫名的娛樂感。
對於顧學武的無理取鬨,李安仿佛對一陣過往的微風,全然不放在心上,甚至連一眼都懶得施舍。
反觀陸仲宣,麵對顧學武的突然支持,並未表現出任何喜悅,反而是眉頭緊蹙,顯露出一絲不悅之色。顯然,在陸仲宣的眼中,顧學武並不足為道。
這一幕揭示了朝中言官與史官之間錯綜複雜的派係矛盾,顧學武與陸仲宣顯然不是同一條船上的人。
然而,李安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麵對陸仲宣的逼壓,李安嘴角輕輕上揚,內心卻是對陸仲宣的心機和言辭手法有所認可。
無論是陸仲宣還是顧學武,他們在稱呼時均使用“李公公”,這種刻意的稱呼方式,旨在強調李安的太監身份,從而在無形中降低其在朝堂上的地位。
儘管他們的意圖明顯,但對李安來說,這種稱呼並未觸及他的敏感神經。反倒是,他心中暗自解嘲,若是其他太監達到了自己這樣的地位,必定會極力擺脫這一身份標簽。
正當眾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等待他的回應時,李安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幾分玩味:“嗬嗬,看來陸大人對我之前的言論並未能深刻理解。”他接著引用自己先前的言論,“‘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這句話難道不已清晰表達了我的立場嗎?我想問陸大人,‘食俸者’指的便是我們這些為官之人。我們既不應與平民百姓爭奪利益,更不應去剝奪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小商販們的微薄收入。不知我的解釋,陸大人可有異議?”
話音未落,李安的目光再次投向對方,眼中閃爍著玩味的神采。
他開口道:"既然陸大人如此質疑我的經營,那我也來問一問,究竟何為’與民爭利’?難道百姓做生意,我們就不能做嗎?我這琉璃生意,難道就是與民爭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