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斬首吳俊熙已過去七日,當日魏燃斬首吳俊熙之後。賊軍當中隻有少部分返回汴州城。一大部分被官軍殲滅並且俘虜,卻也有大半四散逃亡,數量龐大,官軍雖強,卻不及追擊。
而後進攻汴州城,卻並沒有強攻,即便是張振這個統軍能力不強的宦官也知道攻城為下。所以采用了李承業的計策,攻心為上。
城外包圍多造營壘工事,做出一副打造攻城器械準備不日便要強攻的模樣,實則為疑兵之計,其中半數營壘為空營。
而城內則在擊敗吳俊熙時,便安排了間諜混入敗軍之中,進入城內,連日造謠煽動,一方麵誇大官軍實力莫得匹敵,一方麵造謠城外十萬賊寇,投降官軍者半數以上,皆願相助攻城,另一方麵宣揚官軍仁德,降者免殺。
一時間,汴州城內人心惶惶,然而迫於城外官軍給予的壓力,眾多賊寇依然團結一致的堅守城池,但軍心已然不穩。
待事情發酵三日,李承業再提出建議,令人為使者入城勸降,表示官軍可以接受投降,三日之內不會攻城,並會離城十裡而守,先降者會給予優厚的待遇。
賊軍眾多派係首領自然不信,卻沒有斬殺使者,而是關閉城池,依然堅守。但此消息經由間諜在城內宣傳,已然發酵,宣揚得到處都是。
再加上官軍確實搬離營地,遠遠退出,令城內受到的壓力驟減。沒有了外部壓力,賊軍當中的內部矛盾便凸顯出來。
尤其是吳俊熙死後,他軍中有數座山頭,還有後來投靠的諸多叛軍,互不服氣,有些人想趁著官軍撤圍,棄城而走,有人想堅守待援,尋求王獻之支援,有人心中想投降官軍,卻不敢說出來。
再加上官軍間諜死士暗中與那些願意投降的接觸,再在底層挑撥底層賊眾軍心。三日未到,城內即發生一場混戰,混戰中間諜死士帶人打開城門,潛伏於眾多假營當中的神策騎兵縱馬而入,汴州城當日即下!
城內大多數賊寇隻能棄械投降,而有一部分棄城而逃,卻被早就埋伏好的神策騎兵追上,一路砍殺,也沒留下多少活口。
此後李承業建議斬殺眾多賊首,再讓賊軍當中互相指認所犯罪行,令城內原百姓進行指證,用以分化賊軍內部,使其難以互相信任。
再將罪行嚴重者儘數斬首,壘成京觀,用以震懾河南道諸多賊寇。最後將收編的賊眾請朝廷官僚組織安排,可遣其入邊地,令其為苦役,或者開荒種地,整頓生產。
張振嫌太過麻煩,並且認為既然聚眾造反,自當全數坑殺,以儆效尤!此舉簡單粗暴,卻後患實多。真要這麼做,的確能震懾人心,卻也會更加堅定河南道眾多叛軍的抵抗之心。到時無人願降,對於平叛而言難度會急增十倍。
李承業和軍中明白事情後果的文武官佐極力反對,張振原本仗著皇權在身,根本不願予以理會,隻想急急將這些人調到滎陽城郊,再一並坑殺,到時激活滎陽城郊之外的邪陣,他張振便可借此成為可堪匹敵甚至超過如今四大宗師的存在。
但是壽寧公主一番警告,卻讓他所有計劃全部完蛋,壽寧公主明確站在李承業一方,以理性態度看待問題,禁止肆意屠殺投降賊寇,並保留隨時派遣快馬入長安彈劾的權力。
壽寧公主代表著另一部分皇權的態度,即便是張振也不敢肆意違抗,否則兵權隨時都能被召回。他雖心有不甘,也隻能捏著鼻子執行李承業提出的方案。
不過如此一來,他對於李承業的仇恨更加深刻,暗中計劃著怎樣借助這場戰事,坑死他父子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