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畫廊力推,安置在藝術室的作品。排隊的眾人,就是為觀賞這件雕塑而來。
這就是營銷的威力。
段囂難道不知道,碰瓷惹人厭煩,得罪白葉嗎?
必然知道的。
但他還是選擇了這樣做,無非是清楚,有爭議就有人氣,就有關注力,就有人流量。
藝術室的熱潮,就證明了這一點。
陸懷庸砸錢,同時發動了自己的人脈、資源,發布了幾篇文章,就已經造成了這樣的熱度。
連鄧少英、楊主任這種,在行業內著名的大佬,也忍不住心中的好奇,過來一看究竟。
一方麵是藝術定距離學校近,走過來不費力。另外一方麵,也是由於陸懷庸卓越畫廊這塊招牌。
大家都清楚,陸懷庸還是比較講究的,愛惜羽毛。
能讓對方,發動力量推薦的東西,質量未必多好,但是也有一定的保障,肯定不會爛。
這也是事實。
一進入藝術室,鄧少英的視線,就落在青銅雕塑上。
他駐足審視片刻,然後繞行兩圈,才停了下來轉身道:“老楊,意外之喜啊。”
他的聲音中,有幾分掩蓋不住的興奮。
這是一種見獵心喜的情緒。
旁邊也有十幾個,一同參觀、欣賞的人。其中多數是美院學生,自然認得鄧少英與楊主任。
一聽這評價,難免讓人驚訝。
意外之喜,可不是隨便什麼東西,都擋得起這評價的。
楊主任走上前,也在打量雕塑。
他端詳片刻,才開口道:“看著確實與段囂的作品,人生的旅途有幾分形似。”
“啊,真是抄襲嗎?”一個學生脫口而出。
“抄襲什麼呀,最多是借鑒。”
旁邊立即有人反駁:“最多是整體的造型,有點兒類似。但是不管肢體,還是其中的細節,都各不相同。”
抄襲與借鑒,有時候很難界定的。
特彆是在藝術界,更是一筆說不清楚的糊塗賬。
無論古今中外,每個藝術家在學習創作的時候,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抄襲”。
當然,也可以換個說法,叫做臨摹、模仿。特彆是在國內,學習藝術“抄襲”是基本的學習方法,沒有什麼可恥不可恥的。
甚至在古代還有一些著名畫家,以謙虛為榮,即使沒有抄襲人家的作品,也要說自己是模仿的,有點我就是你的學生的意思。
還有作為學生,如果自己的老師,是著名的大畫家。那麼學生在創作過程,帶一點老師的風格元素,在業界也是被允許的。
這就不是抄襲、模仿了,而是借鑒、學習。
不過話又說回來,學習上的臨摹、模仿,也無可指摘。但是這臨摹、模仿的作品,如果用於商業盈利,就構成犯罪啦。
說到底,就是知識產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