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平方米的一居室、43平方米的兩居室,54平方米的三居室,廚房6平米,衛生間4平米,室內淨高2.6米。
這是當初赫魯曉夫樓的設計參數,其中的每一個參數都經過了當時的蘇聯設計師們嚴密的人體工程學設計和測算,確保每一厘米的空間都恰到好處的夠用。
當然,設計雖然是這樣的,但在實際使用中這個尺寸卻是不夠用的,而這也是赫魯曉夫樓被詬病最多的地方之一。
所以珀菲科特在將自己記憶中赫魯曉夫樓的戶型結構繪製在紙上之後,她便將這些數據放大了20%。
雖然看起來不多,但至少相對來說使用起來不會那麼逼仄。
除了這些之外,對建築結構也要進行修改,比如說獨立衛浴對於赫魯曉夫樓來說是必要的,但對於珀菲科特設計的地下庇護所來說並沒有那麼的必要。
畢竟時代是不一樣的,在蘇聯時代你說獨立衛浴那是剛需,但對於18世紀的工人來說你說獨立衛浴?奢侈了。
而且從庇護所的整體設計考慮,廚衛都是沒有必要單獨設計的,這甚至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反而增加了安全隱患。
說到底珀菲科特設計的並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庇護所,它最大的作用是解決極寒末日環境下人類的生存問題,至於生活質量的好壞,不是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
更何況珀菲科特也不是沒有預留擴展的空間,完全可以等庇護所建立起來了,一切都穩定下來之後再進行拓展,從而提升庇護所居民的生活質量。
在這之前,先考慮如何活下去吧。
所以明確了這個概念之後,珀菲科特便將每一個單獨居住空間的獨立廚衛都取消了。
不過她也還是保留了這部分空間,隻是將其單獨隔了出來,並且留下了供水管道和下水道口,還是給居住在其中的居民留了一點餘地。
至於庇護所居民的飲食和洗浴需求,以及廁所的問題,珀菲科特則采用了公共設施的設計,將它們全部集中起來,用以為一整個街區提供服務。
不過根據珀菲科特的設計規劃,這或許叫扇區更合適一些。
按照珀菲科特的設計,以一百戶為單位,設計成一個由三種不同規格的房屋組成的扇形區域,然後在這個扇形區域裡設施公共食堂、公共浴室和公共廁所,從而解決居民的生活需求。
而一層庇護所由三個扇區構成,也就是一層容納三百戶家庭。
當然除此之外還會修建其他公共設施,不過那些按照珀菲科特的規劃就是一整層共用,而不是分給單獨一個扇區。
按照現在峽灣鎮一百戶家庭有五百人來計算,也就是庇護所一層將居住一千五百人左右。
而想要容納一萬人,則需要至少需要修建七層這樣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