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珀菲科特對自己的奢侈生活並沒有太在意,但她和普通人之間巨大的生活差異,卻讓她還是很在意的。
這不僅僅是關係到她的統治是否穩固,也關乎到她所製定的北境計劃是否能夠順利執行。
民眾的生活困苦,也就意味著他們需要將更多的精力和收入花在維持日常生活開支上,這樣一來他們用於建設的精力和投入就會減少,同時也會降低勞動效率。
試問,是一個三餐溫飽、衣食無憂,收入豐厚的人工作積極性高?還是一個一日兩餐、饑寒交迫,收入連家人都養不活的人工作積極性高?
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想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這種好事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馬兒想要跑得快還真不能吃草,而是要吃炒黃豆、吃精料,要比人吃的還好。
換到工人身上,也就是珀菲科特需要保證工人能夠吃飽、穿暖,同時收入可以養活一家老小,最好是收入還能有一點結餘來改善生活,這就是最完美的狀態了。
讓工人吃飽穿暖很好理解,畢竟在極寒的末日之下,吃不飽、穿不暖,那是真的會死人的。
為了保護自己好不容易拯救下來的寶貴人口,珀菲科特也不可能讓他們消耗在饑寒交迫上。
至於說收入……雖然末日到來之後,她可以采取配給製度,乾脆不給工人發工資了,但配給製度也是同樣的在支付勞動報酬,隻不過支付形式發生了變化而已。
就像她穿越之前的童年時代所經曆過的票據時期一樣,那個時候不用錢而是用各種票證,這其實也是變相的一般等價物,它一樣是勞動報酬。
所以錢並不是關鍵,而是勞動獲得的勞動報酬,能夠做到養家糊口。
至於說要給工人留改善生活的結餘,這其實是另一種促進其勞動積極性的管理手法。
因為對於底層勞動者來說,他們如果每個月辛勤勞動所獲得的報酬隻夠養家糊口,隻夠把一家人的肚子填飽,那他的生活無疑是看不到變好的希望的。
這就會讓底層勞動者失去對生活的希望,也就沒有了向上獲得更好生活的動力,同時在工作中也就會變得不想努力奮鬥。
而有錢能夠改善生活,也就意味著他的生活可以變得越來越好,這就會讓他有更多的積極性去努力向上,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與此同時,這部分消費也能夠拉動內需,讓市場活躍起來,促進各行各業的發展,使得整體經濟呈現上升趨勢。
所以珀菲科特有的時候很不懂那些資本家,為什麼要在極限壓榨工人勞動力和剩餘價值的時候,還要儘可能的剝削他們的勞動報酬。
工人兜裡沒錢,怎麼購買自己生產出來的商品?你總不可能所有的商品都是賣給富裕中產和上層貴族的吧?
真正會賺錢的老板會讓工人生產他需要的東西,然後發工資的時候多發一點,讓工人能夠買得起他生產的東西,如此構成循環,工廠有了訂單,工人有了收入還改善了生活,這才是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