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脫歎了口氣,變鈔之事開展不久便已失敗告終,讓許多對自己不滿的朝臣看了笑話。
如今治河之事又啟,人力、物力、財力又不知道要耗費多少,倘若河南中原一帶再生變數,其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才不惜大材小用,調動了阿速軍。
有脫脫親自下令,樞密院行事不敢耽擱,調令很快下達到了各部,閒置已久的阿速軍匆忙集結,直奔潁州而去。
半月以後,便到了潁州以北的上蔡縣城。
大軍穿行而過,“噠噠”的馬蹄聲不絕於耳,阿速衛軍曆來有“騎兵之王”美稱,儘管此次出動僅僅是為了平定民亂,但每名將士仍舊了配備兩三匹馬,行軍之時輪流乘坐,以保持戰馬的體力。
阿速衛軍其部皆為輕裝騎兵,以弓箭作為主要武器,每人配備兩支蒙古弓,兩包箭囊,每包三十支箭,一包裝“輕鏃”,其鏃小而銳利,最大射程可達到近三百米,用來遠距離殺傷敵人;另一包裝“重鏃”,其鏃大而寬廣,雖然射程稍近,但更重穿透能力,用來應對中距離騎戰。
副武器為環刀,這種刀攜帶輕便,用作砍殺犀利無比,待近戰之時,置刀於馬鬃之上,靠近敵人後反手用刀尖製敵,追殺時則俯身低頭,以刀身追砍敵人。
蒙古騎兵之所以揚威寰宇,要素很多。
首先,他們的將領大多聞名遐邇,是用無數實打實的戰績堆砌出來的。
其次,遊牧民族出身的優勢在於蒙古部落人人皆是成熟的騎手,每一名牧民到了十五歲左右都會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名合格的騎兵。
有前兩種優勢在前,他們便形成了簡明扼要,且最為有效的作戰方式,即“迂回遊擊”。
與想象中有所不同,蒙古輕騎並不是用做正麵衝殺敵軍的陣型上,他們充分展示了“以弓為首,環刀次之”的作戰方式。
每逢正麵作戰,都會布置部分兵力擺在正麵做好進攻姿態牽製敵人,而這些輕騎則迂回到敵軍側翼放箭進行襲擾,敵人若分兵來追,蒙古輕騎便依仗個人優異的騎術和精悍的戰馬將其遠遠甩在身後,待敵軍人困馬乏,蒙古輕騎則兜個圈子回來繼續以弓箭襲殺。
此時敵軍多半已經開始潰逃,他們就會將箭矢射光,然後抽出環刀,如砍瓜切菜一般收獲豐厚的戰果。
有先輩英烈無數耀眼的戰績在前,此時的蒙古人生來便帶有一種自豪與優越感,更何況他們可是如明珠一般璀璨的無敵軍隊,所以每一名阿速戰士的毛孔中都散發出對這次任務的不屑。
一群手無寸鐵的亂民,也值得我們披上盔甲,裝滿箭囊?不光普通士兵有此想法,奉命帶兵的同知樞密院事赫廝也如此想。
赫廝的馬匹上沒有箭囊,隻有酒囊,多餘馬匹不是用來換乘而是載著美女同行。
一騎兵千戶拍馬趕了過來,狡黠笑道:“大人,兄弟們難得出來一次,要不就彆讓他們繃著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