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宿麥與臨盆(1 / 2)

季漢大司馬 周府 4988 字 10個月前

宿麥即冬小麥,其種植起於戰國,在西漢成為官方力薦的救災作物。昔漢武帝時,黃河下遊發大水,漢武帝派遣謁者勸種宿麥。從那時起,在關東地區冬小麥與粟逐漸成為北方的主食。

實際上兩漢以來關東士族、豪強能迅速崛起,並且成為東漢的核心話語集團,與武帝時下詔關東種植宿麥有極大的關係。

即如後世的江南一樣,關東有了宿麥作為輪作產品,關東百姓依靠兩年三熟的作物,積累大量的錢財,完成原始的資產積累,超越關西地區,成為東漢最為富庶的區域。

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後世南方文人輩出,超過北方文人,其根本也在於南方的經濟基礎超過了北方的經濟基礎。

至於南方的稻麥輪作何時出現,在東漢時便有雛形。作為南北交彙的南陽地區,已有百姓進行稻麥輪作,但並未推廣開來。

不僅是因為傳播緩慢的緣故,還有在火耕水耨的江南地區,真就餓不死人。如兩漢每逢災年,百姓流離失所,官府都會讓流民前往江南。餓不死人的情況下,又因農業社會的緣故,自然缺乏傳播動力。

及北方戰亂,黃河流域的百姓逃亡江南,江南地區傳入輪作技術。加上東晉元帝時期鼓勵開展宿麥種植,隨著時代的變化,到了宋朝時期,南方地區才全麵掌握稻麥輪作製,加上占城稻,雙季稻,形成了南方獨有的一年兩熟至三熟的作物生產。

相比於北方兩年三熟的作物產量,南方這種一年可抵其兩年的產出,超越北方遲早隻是時間問題。

如今皖城百姓渡過了初期饑餓的時期,百姓們擁有了實現稻麥輪作的物質基礎。因而霍大都督思索一番,決定讓司馬芝在小區域範圍內種植冬小麥,當做試驗田,通過種植中出現的問題,為接下來的傳播打下牢固的基礎。

府衙內,司馬芝正向霍峻彙報冬小麥試驗田的情況。

“府君,芝已命人種以宿麥,約耕作三十畝田地。且按照府君的意思,三十畝田選種時間不同。及明年三、四月,當可收獲。屆時可觀宿麥輪作產出。若是可行,芝於明年秋,令皖城鄉野百姓種植。”

司馬芝的效率頗快,讓有種植冬麥經驗的百姓種植,又為了選出適當的耕種時間,設立對照組。畢竟南北方氣候存在差異,北方的冬麥種植的經驗可以借鑒,但因氣候濕度問題需要修改。

霍峻簡單翻閱了下,司馬芝記載於案的內容,問道:“子華乃河內人士,又有在襄陽耕讀。以子華觀之,宿麥若讓江南百姓種植,可增幾成畝收?”

司馬芝沉吟,說道:“府君,南人少有種植宿麥,多種稻穀,不得技巧。即便能輪耕稻麥,畝產恐會不高。雖是如此,但芝以為每畝增一石半,或是可行。若精進技巧,可得富庶。”

霍峻滿意地點了點頭,畝收一石半看似不多,相較於畝產3石左右的水稻豐收僅有一半左右。但總體上來看,卻是為每戶家庭增收一半的收入。此前能得溫飽,今下歲歲可得積蓄。如此下來,他治下的百姓又豈能不富。

霍峻抬頭看向司馬芝,笑道:“子華,今後你且任郡中長史,若某率軍出征之時,郡中政務皆交由卿操持。”

聞言,司馬芝心中喜悅,拱手說道:“多謝府君賞識之恩,芝當儘心效勞,不負君侯之期望。”

司馬芝從荊州而來,跟隨霍峻二年有餘,政績甚是出眾。此前蔣濟幫襯霍峻政務,但隨著軍隊士卒的激增,蔣濟重心傾向於軍務上。郡中缺乏相應的人輔助他,挑選之下司馬芝成為霍峻的心儀人選。

初到郡中,霍峻讓司馬芝以督郵之權,巡視郡中諸縣。司馬芝親下鄉野,了解各縣狀況,進而殺了幾名陽奉陰違的地方官吏,江南諸縣為之肅然,不敢違令。

轉任從事以來,對於治下的農事,司馬芝很是上心,常入鄉勸農,幫助遷徙到皖城的百姓渡過艱難的時期。表現出色,且司馬芝又是他的友人,霍峻委任司馬芝出任長史亦是順理成章的事。

霍峻將戶籍文書交予司馬芝,說道:“今曹兵退卻,我軍聲威大漲。今可核查郡中戶籍人口,重核賦稅。凡豪強、大族隱匿人口,拒不繳納賦稅者,當嚴查到底,若有不從則以盜寇論處,某遣兵圍剿之。”

握著文書,司馬芝遲疑半響,問道:“那將軍族人可否核查?”

霍峻用那眼神打量著司馬芝,卻是笑道:“但查無妨,不查我之族人,又何談嚴查郡內豪強、大族。”

“諾!”司馬芝拱手說道。

霍峻真不怕司馬芝查出什麼,他霍氏族人家家從軍,不繳賦稅,又非那種拒不服從兵役,且又不繳納賦稅的豪強、大族。

商談間,鄧範急匆匆地跑至穿入堂內,急促幾口氣,說道:“府君!”

“何事?”

霍峻見鄧範不顧禮儀的闖入,麵露不悅。

鄧範趕緊說道:“夫人正臨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