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正月。
奔襲作戰之要意,急行軍僅是其必備條件之一。若僅具備急行軍,卻不知敵如何,則易陷軍於危難當中。若能得知敵寇當下如何,不用說趨百裡而爭利,趨千裡亦可行之。
如那孟達反叛,司馬懿遠在宛城,距離有一千二百餘裡。司馬懿知孟達心性,日行百餘裡,僅花了八日便兵臨城下,發兵猛攻,十六日破城,斬殺孟達。相較於夏侯淵善奔走之名,司馬懿才是實打實的閃電戰的高手。
今霍峻討了巧,乘船北上渡海至鬱洲,遣精銳三千進取奔赴,兩日一夜行進二三百裡,以丁奉、傅肜之勇得破夏侯淵所部。
夏侯淵遭襲奔走入於禁營壘,於禁收攏敗軍於次日天明,燒毀營壘及輜重,斷昌豨、丁奉追擊之路。
實際上於禁也多想了,擊破夏侯淵、徐翕二營,丁奉、傅肜、俞韶他們就已無法追擊了。他們所部三千人趨兵而行,為求奇襲的效果,身上僅有六日之口糧,今已用去二日,剩下的口糧不足以追擊。若追擊不成,恐就要餓死在路上。
而那昌豨在外屯被擊敗,手上軍士不多,且城中數萬人也缺口糧。他早已無了戰心,否則也不會試圖向於禁投降,準備暫居於曹操治下,等到時機成熟,繼續反叛。
你問昌豨為什麼那麼討厭曹操,老是想曹操的造反,除了昌豨本身的心性的問題,那就要問曹操在徐州犯下的缺德事了。
即曹操屠殺徐州百姓以及在東海郡犯下的罪孽,昔曹操舉兵進攻徐州,連克五城皆破,多屠戮。及入東海郡,曹豹與劉備守郯國城,曹操攻不克,轉攻取應、睢陵、夏丘、襄賁等城。
若從徐州地圖上看,彭城、下邳兩郡遭殃,東海郡以西亦是被糟蹋過,整個泗水為之而不流,數十萬百姓被殺,殘忍至極!
得益於曹操未攻克郯國城,琅琊郡及東海郡東部幸免於難,因而諸如吳敦、尹禮、孫觀、臧霸等泰山諸將他們並未與曹操有過仇恨,唯有昌豨親人被曹操摧殘過。有此仇恨之下,昌豨數次叛亂曹操亦不奇怪。
當然就昌豨而言,能數次降叛曹操,也就意味著他不是安分之人。
在丁奉、傅肜襲營之時,昌豨觀望半響見夏侯淵軍營實在無備,方才出兵配合丁奉等人作戰。
得勝曹軍後,昌豨打探清楚來人底細,知道劉備為他派出的援救。以昌豨心性亦是有所感動,但這種感情來得快去得也快。
昌豨與三將寒暄完,笑著臉說道:“今下我部糧草短缺,不知可否讓霍將軍救濟些糧草,以供我百姓渡過冬季。”
數萬人被困城中,其糧草消耗可想而知。昌豨有心留在東海,不想搬家,因而向俞韶討要糧草。
俞韶作為三人中的話事人,作為昔日廬江郡太守的孫河侄子,其亦有耳濡目染,對昌豨當下的心思或可猜到一些。
斟酌少許,俞韶笑道:“昌太守,劉使君及劉揚州在江左已備好錢糧,且欲將廣陵郡交予太守駐守,今可隨我等南下江左。”
“這?”
昌豨遲疑片刻,說道:“某帳下部曲多為東海人,今若讓他們離開鄉土頗是不舍。若能得劉使君支援,某可在江淮牽扯曹操。”
俞韶心中冷笑,說道:“我軍遠渡大海而救太守,在於出其不意。下次夏侯淵恐有提防,將軍又能如何自保?”
昌豨不以為然,說道:“吳敦、尹禮、孫觀、臧霸等皆為豨之友人,那於禁亦是豨舊識,我在東海必然無礙。”
“昌將軍是指曹操欲殺將軍而後快,且那將軍口中友人於禁也欲殺將軍否?”
說話間,傅肜將一名徐翕帳下的將領帶了下來,搖頭歎息說道:“我本以為將軍得劉使君看重,乃是審時度勢之輩,卻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