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五零章 又將大戰(1 / 2)

又是到了蕭瑟的秋,在各種的套作、輪作等等種植方式,在草木灰、人畜糞便等等育肥保地力的手段,在不斷投入人力物力大修水利工程,保證耕地澆灌,在文昌閣農學博士的不斷的精研耕作、培育良種的技術支持下,在軍民同心戮力的共同勞動下。

更是在英明神武的王大將軍的領導下,初平元年的秋天,遼東第六次大熟。

非隻遼東一地,臨渝、廣寧等去歲新占之地的收成也不錯,這個原因是多方麵的。

以上的耕種方式、育肥手段、水利工程以及專門的農學博士搞研究是一個原因,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王大將軍的治下難得的安定和平。

沒有人破壞生產,搶奪生產資料,這就保證了糧食的收成。加之經過了重新清田分地,人們耕作的土地更多,雖然更累,但是屬於自己家的收成也更多。所以整體來講,即便地力不比東北沃土,也尚算豐收。

而這種安寧,又是很多百姓們盼望著的,他們拖家帶口的往王言的地盤之內走,或者是有附近的百姓過來,邀請駐紮的軍隊往前挪一挪。

這是因為隨著時間過去,消息傳播擴散,王大將軍麾下軍士是怎麼收拾富戶、地主的,又是怎麼分地的,最最重要的是,農稅竟然隻有十稅一。誰不想地多一些?誰不想種出來的糧食多留一些?

眼下走遍大漢,對農民如此寬鬆的也就是王言這裡了,畢竟很多地方都是十稅四五六,甚至是十稅七都有。累死累活乾一年,沒吃過一頓飽飯,就屬王大將軍最厚道。

至於說十稅一不能支撐軍政消耗的問題,則是用著錢來調控。其實他治下的百姓,每家每戶的地都很多,比他們之前擁有的多的多,每個人的工作量都很大。這就是為了彌補消耗,以及地產不足才行的辦法。

所以綜合來說,他手下的百姓也累的要命,不過這種累他們自己願意受罷了……

而不論是流民來投,還是不遠處的農戶請求大軍前挪駐紮,民官過去組織重新分地,遷移百姓的時候,他們都是相當支持的。

所謂祖宗之地,在這個時候,隻有那些豪族、富戶、地主才會在乎。尋常黔首,活命尚且艱難,死了都不知道埋哪,誰還惦記旁的,天大地大,也沒有填飽肚子的事兒來的大。

那麼既然要分地,就得有地,自然而然的,地盤就擴大了許多。

如今廣寧之地,現在擴張的基本就是頂著平城(大同),而臨渝之地,黃忠與劉虞派過來的五千兵馬小小的打了一仗,兵進二百裡,推進到肥如(盧龍縣)一代,並且占據了徐無(遵化)進而掌控了盧龍塞(喜峰口)。

盧龍塞是長城九大要塞之一,原本曆史上,曹操官渡戰勝袁紹之後,北上攻打烏桓,就是在盧龍塞出兵,最終白狼山之戰定遼東,穩妥了北方。

而去歲黃忠兵進臨渝之時,公孫瓚所想最終沒成的翻山攻打徒河,同樣也是要走這個路線。

如今控製了這個要塞,還有居庸方向虎視眈眈,再有遼西走廊這邊的通道,基本上可以說幽州之地唾手可得。

劉虞雖無為,但又不是傻子,不可能不作抵抗。再者,即便他不抵抗,一乾手下也不會不抵抗。因為他們一個個的可都是掌握著大量田地的,他們對百姓什麼樣,自己也有數。而反賊王言是如何對待豪族富戶的,他們更是清楚,六年前遼東豪族的血還沒乾呢。

所以無論如何,他們都不會坐以待斃。

秋收之後,不待王言來攻,便發大軍十萬,主動發起了進攻。

如此行事的目的,就是打時間差,搶占先機。因為王言現在駐紮幽州的軍隊,隻居庸一衛,以及肥如、徐無一衛,還有玄甲營,兵馬加一起才不過是一萬五千而已。

他們發兵往攻,消息傳遞到徒河需要時間,反賊王言做決策需要時間,調兵更需要時間。來來回回的,說不得半個月就沒了。

半個月的時間,對於一場戰鬥的影響有多大,自是無需多言。搞不好他們都奪回居庸,並一鼓作氣把王賊給打回遼東,甚至直接殺奔途河,弄死王賊也不一定。

此次劉虞之軍,分兵三路,一路奪居庸,一路打徐無,還有一路過令支,打肥如。領兵者也都是劉虞親信,鮮於輔、鮮於銀、程緒、公孫紀等,若不是親信,劉虞也不會讓他們發兵帶隊。

除了公孫紀,因為跟公孫瓚同姓,倆人當哥們兒處,後來劉虞發兵要打公孫瓚,公孫紀告密,幫助公孫瓚有準備。其他人在公孫瓚弄死了劉虞及其全家之後,都在打公孫瓚,在之後,不少人都給曹操效力,頗受信重。

不能說他們想的不好,如果大家的戰鬥力沒差太多的話,十萬大軍把王言趕回遼東自然沒什麼問題。兵分三路進攻的戰略,也沒有什麼毛病。

但問題是,劉虞的兵馬打公孫瓚都費勁,還想來打王言?這一萬五千兵馬幾乎全是老兵,甚至就算是新兵,那也是經受了好幾年民兵訓練才入伍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兩衛兵馬的封號校尉一個是太史慈,另一個是黃忠。玄甲營中還有趙雲,雖然趙雲還沒出頭,現在才是個副百將,但是趙雲的戰鬥力是在那的。這三員大將,一個比一個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