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雀王朝的百姓,讓嬴高想到了在大秦之後的一個朝代,大唐。到了那個時候,華夏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其他王朝都十分向往的大國。
這不單單體現在當時大唐的軍事實力上麵,更多的是大唐的開放,而當時大唐之所以會對眾多的外邦有十分之大的吸引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體現在對異族之人在華夏的土地上定居甚至是做官上麵。
光是當時大唐的都城長安城裡麵,就有數目眾多的異族之人在此定居,而且大唐的皇帝可能是為了體現大國氣度,對於這樣的人都免除了不少的賦稅,可以說待遇還是非常的好的。
這其中自然是有值得嬴高借鑒的地方了,但是同樣也有需要讓他注意的地方。
因為異族之人和中原人接受到的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不管是哪個朝代,異族之人本身都是沒有所謂的忠君愛國的思想和情懷的。
要是對這樣的人不加仔細辨識的任用的話,最終極有可能會釀成大禍,就比如後世幾乎人人都知道的安史之亂,看似是種種的巧合才造就了這一場災難,實則就是因為當時的皇帝對於一個番將能有多少忠誠之心估計的不足罷了。
所以嬴高雖然也想要好好的利用一下孔雀王朝的各式各樣的人才,但是就目前來說,他可是有原則的。
就如同最初成功的定局在了鹹陽城裡麵的這三人一樣,他們都得是有著一技之長的,這個一技之長,嬴高要求是真正的技術,農業,放牧,醫術或者其他種種都是可以的,但是你要說你的口才好,或者說你覺得你能當官,這樣的人不管你說的是不是真的,嬴高都是不要的。
換句話說,大秦歡迎孔雀王朝的移民,包括鹹陽城在內的每一個城池都歡迎孔雀王朝的移民,但是要麼你就是過來當個平頭老百姓,享受著和大秦百姓一樣的待遇,要麼你就是真的技術流,過來享受大秦提供給你的跟貴族也不差啥的條件。
但是你要是想進入大秦的決策層,想要直接就站在大秦的朝堂上麵看看大秦人都是怎麼執政的,並且想要參與進去的話,那現階段嬴高隻能是對你說聲對不起。
這顯然就是嬴高對孔雀王朝的策略了,一方麵迅速的同化他們的百姓,讓他們的百姓儘快的忘記自己之前的那個王朝,接受並認可大秦的統治,另一方麵就是儘量保持做決策的圈子裡麵還都是大秦自己人。
當然,要是日後孔雀王朝的某一個人像是之前的白起一樣,從底層的戰鬥中殺了出來,依靠著軍功成為了大秦的高級貴族,或者說某一個孔雀王朝的青年在參加了大秦的科舉之後被發現確實是有著十分的才學,那肯定是可以依靠著這個進入大秦的仕途的。
這些在嬴高給孔雀王朝的百姓下發的移民政策裡麵都是有所提及的,嬴高顯然不怕讓孔雀王朝的百姓知道他們都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達成什麼樣的事兒。
對於百姓來說,最大的悲哀不是做成一件事有多麼多麼的難,而是一丁點的希望都看不到的日子,所以嬴高給了他們希望,參軍或是科舉,都是他們翻身的良機,雖然不易,但是總歸也是會有人能夠實現的不是?
隨著西域和大秦的正式開放,不光孔雀王朝的百姓不再生活在彷徨之中,就連大秦的百姓也發現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的多彩起來。
凡事都是會有先驅者的,孔雀王朝的境內也有這麼一部分人,在西域無條件開放之後,他們從自己在學習大秦語言的時候了解到的大秦土地上的事兒中發現了不少很可能是隻有孔雀王朝的地界上才有,而大秦的地界上沒有的東西,比如說之前高級種姓頗為喜歡的各種香料,還有這裡的人非常喜歡吃並且能夠保存很長時間的果乾等物。
邊境一開放,他們就用馬車拉著一車車這樣的東西,緩緩的從西域的直道向大秦的地界上進發而去,其目的自然是去做買賣賺錢去了。
出發的時候這些人基本上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比如說這些東西不合多數大秦人的胃口,或是進入大秦的地界上之後自己就被山匪給打劫了等等,畢竟未知的世界就是容易讓人胡亂的猜測些什麼東西。
但是當他們到了西域的時候,他們就發現了情況和自己想象的並不一樣,就算是西域是苦寒之地,但是這裡有著一條打掃得永遠十分平坦的直道,讓他們的馬車不會出現任何的停滯,而且一日的行程行將結束的時候,要麼就是已經到了下一個城池,要麼就是會有一個高高的挑著燈籠的驛館,驛館不會因為他們是孔雀王朝的百姓就對他們橫眉冷對,甚至幾乎每一個在城池之外的驛館中都會有一個來自孔雀王朝的夥計,雖然必須要說大秦話,但是這至少說明了大秦對於孔雀王朝的百姓真的是跟對自己的百姓沒有什麼區彆的。
這樣一來,當這些客商到了大秦的境內的時候,他們對大秦的印象已經是十分之好,甚至於是帶著不少的向往之情的。
這些人帶著他們的貨物和驗傳等物,出入於他們經過的大大小小的大秦的城池,在市集上叫賣他們孔雀王朝的特產。
住在城中能去市集上逛遊的,基本上在大秦大大小小都是有點產業或者爵位的人,對於這些來自遙遠的孔雀王朝的物件自然是十分好奇,所以花點小錢買上一些香料和果乾,以及帶有異域風情的衣物那都是沒什麼難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