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今益州疲弊(1 / 2)

新書 七月新番 7258 字 9個月前

從漢中去往蜀地,素來是艱難的旅程,尤其是出了梓潼縣(四川梓潼),行走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兩山緊密相連,東臨嘉陵江,西接五指山,綿亙一百多裡。

北麵全是千仞峭壁,如刀削斧劈;南麵則山峰林立,幾乎沒有道路,隻能在山上鑿孔,修棧道越山嶺而過。

這條路被稱之為“石牛道”。

時值隆冬,送揚雄棺槨歸葬故鄉的小小隊伍行在石牛道上,擅長禦技的侯芭不放心彆人,親自駕駛。有些地方太過狹窄險要,甚至要將棺槨抬下,扛著慢慢過去。

而在途中休憩的時候,三人也會說起老師與這片土地的關聯。

相傳戰國秦惠文王欲伐蜀,因山道險阻,故作五石牛,言能屎金,以欺蜀王,蜀王命五丁開道引之,秦軍隨而滅蜀,是為“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些事,都記在夫子年輕時所作《蜀王本紀》中了。”

王隆唯獨對書名感到不解:“按照太史公書的體例,當為蜀王列傳,何以為本紀?”

第五倫插話道:“據子雲所言,從望帝杜宇開始,直到開明氏下五代人,皆稱帝,不附於商周,而獨立為一邦,故稱之為本紀。”

不想旁邊桓譚卻噗呲一笑:“真是這緣由?在我看來,蜀小國也,哪怕僭越為帝,亦無資格稱本紀,我猜,多半是子雲偏愛故鄉人物古國吧。”

這是大實話,亦是桓譚的作風,直言直語,常成為旅途中的話題終結者。王隆等人不想誹謗先師? 都停下不言。

倒是第五倫看著左右險峻暗想:“若是夫子還在,我吟誦幾段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 開國何茫然……不知他會作何評價。”

至於為何是幾段? 因為他早就不記得全篇了,但說起來,李白也是蜀人啊,這片土地確實盛產文人墨客。

而在古蜀國滅亡後的史事,揚雄留給第五倫的《益州牧箴(zhēn)》中亦有提及。

“秦作無道? 三方潰叛。義兵征暴? 遂國於漢。拓開疆宇,恢梁之野? 列為十二,光羨虞夏……”

第五倫對劉邦王於巴蜀漢中,以此為基業北上收取三秦那段尤其感興趣。

他捧著特地帶來的州箴和簡易的地圖? 對照上麵的道路? 發現揚雄在描繪家鄉險要山川時最為細致? 比雍州箴準確多了。

但第五倫仍要不斷加以修改添補,揚雄留下的,好比是一副精確度很差的中國地圖? 看個天下大概形勢還行,但誰會捧著它去導航找路呢?

在葭萌縣的亭舍歇息時,桓譚看到第五倫一路上苦心記錄,便不聲不響悄咪咪過來看了一眼,笑而不言? 又忽然大聲嚇唬他道:“好個第五伯魚,記錄圖籍山川塞扼,意欲何為?”

第五倫翻了白眼,隻道:“我想要為十二州箴作為補注。”

這理由很蒼白,他就不是做學術的料啊,桓譚隻哈哈一笑:“真的麼?吾不信。”

聽,就是這種語氣!第五倫真是討厭死這廝了!

路途中條件有限,他們經常要擠在通鋪上睡,抬頭不見低頭見,半個月相處下來,第五倫發現自己和桓譚是絲毫處不來。

第五倫自穿越後就經常渴睡,為了趕路早日讓揚雄歸葬,不得不起早貪黑,夜裡好容易沉沉睡下,卻忽然被人推醒!

“伯魚,伯魚!”

第五倫還以為是來了盜賊之類,連忙拿著枕頭下的劍就起身,卻發現是桓譚穿戴整齊,笑著邀請他出去……夜觀天象?

“今夜星空燦爛,實是難得。”

第五倫忍住即將脫口而出的罵娘,將劍一扔,倒頭就睡,再不搭理桓譚。

原本離開常安時,第五倫還想聊聊揚雄與桓譚鑽研的渾天說,或者深入探討一下形神燭火之論,如今卻一點心情都沒有。

加上桓譚素來輕狂,一路上當著揚雄棺槨的麵,亦是嬉笑怒罵,不見悲傷,與整日淚眼汪汪的王隆全然相反。

若非知道他確實是揚雄一生唯一的知己好友,師兄弟三人真想將桓譚從劍閣上扔下去!

直到進入平原地區,抵達就都郡(廣漢郡),桓譚的麵色才漸漸凝重起來。

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怎樣一番景象?

“益州疲弊啊!”

……

廣漢之地,為益州衿領,北部山川襟帶,形勢險阻,但在進入腹地後,便豁然開朗,綿水兩岸農田美宅無數,本應該是天府一般的富足之地。

可第五倫等人看到的情形,卻與傳言中蜀地殷富全然相反。

在梓潼、綿竹等城中時還好,雖然有些冷清,然街上人來人往,亦尚稱得上熱鬨,可一旦出了城池,馬行路上,孤鳥掠空,分外蕭索。

有幾天,他們連行七八裡路,寬敞的官道上竟不見半個行人,唯見亂草叢生於田野上,遠樹瑟瑟於冬風中。時而路遇小鄉裡聚,過去一看,隻見裡門外空空蕩蕩的,偏耳傾聽,不聞雞犬之聲。

“老丈,此處人都去了何處?”他們問還留在裡中的瘸腿大爺。

那老蜀人白了眾人一眼,他們現在對外來者深惡痛絕:“還能去哪,逃荒去了。”

連王隆這沒種過五穀的都覺出不對勁來:“蜀中本該是人間樂土,現如今卻如此稀冷!”

“還不是五威將率惹的禍。”桓譚幽幽說道:“蜀地雖沒有大的變亂,但本朝與句町的戰事,已持續了整整十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