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shu ,最快更新新書最新章節!
“過去一年,河北形勢錯綜複雜,劉子輿竟成了銅馬帝,真定王勢力膨脹後又急劇萎縮,廣陽王誰勢大加入誰……”
這是魏王親臨河北後,對此地各路土王的評價,不過要論最慘的勢力,第五倫很願意將這一獎項頒發給劉林。
擁立劉子輿的是他,最初也曾擁有挾天子以令河北的勢頭,然而卻在向東擴張的路上,遇上了戰鬥力不俗的銅馬,竟是一步都擴不出去,反倒是自家郡縣陷落不少。
最後,一手扶持的劉子輿也跑了,劉林失去這王牌後,被真定王和耿純、馬援南北夾擊,數月之內,地盤悉數丟失,如今隻剩下其大本營邯鄲,以及由趙地大豪強控製的襄國城。
作為王莽時期的“五都”之一,邯鄲不但有繁榮的經濟,也有易守難攻的城防。戰國時,圍魏救趙、邯鄲之戰,都是決定天下局勢的大仗,不論是一度強盛的魏武卒,還是打完長平之戰後士氣正盛的秦國,都曾在這座城下吃了憋。
所以對邯鄲的圍攻是一項漫長的活計,第五倫從關中帶來了大批工匠,製作新的攻城器械,剩下的就是熬耐心。
魏王將大本營設在邯鄲郊外的馬服山,作為太行餘脈,也是邯鄲畿內的至高點,壯美奇麗,山勢綿延地方數十裡,是邯鄲的天然屏障。
置軍於此,可以截斷一切北麵來援的敵軍——如果還有人願來救趙王劉林的話。
你彆說,斥候散出去後,發現還真有一支隊伍遊弋在周圍,向此處靠攏,打的也是“劉”字旗,卻不是來救劉林,反而是來向第五倫請降的!
“劉姓?中山靖王之後?”
魏軍北上邯鄲後,趙地豪傑來投者不少,第五倫沒工夫一一接見,但一聽此人報上的名號,魏王麵色微異,破例讓來降者拜謁。
卻見來人年紀二十六七,容貌不俗,長七尺有餘,耳垂很大,雙手近膝……
他朝第五倫叩首,有些緊張,結結巴巴說起自己的身份。
且說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一直傳到第七代,便是安國侯劉建。
根據劉建自述,他家上一代就失去爵位,但恰逢王莽做了安漢公,為籠絡人心,對劉姓宗室可謂是極其厚待,采取了“興滅繼絕”的政策,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王莽就複了四十餘位劉姓宗室的王侯爵位,劉建就在那時候成了安國侯,封地在中山。
隻是王莽代漢建新後,就露出了真麵目,所有劉姓王子侯“皆降稱子,食孤卿祿,後皆奪爵”,繞了一圈,又成沒爵位的普通豪強了。
但經濟實力卻仍在,這些地方實力派對王莽由感激變為仇恨,各地反新軍隊中,都有他們的身影。
這劉建也參與了去年的反新:“小人投了趙王劉林,恢複安國侯身份,但安國地處中山,是真定王的地盤,竟不允小人返回,於是隻能掛著空爵,在巨鹿郡大陸澤畔帶著徒附屯田。”
但沒想到的是,北漢內部爆發了鬥爭,殃及池魚,劉建僅存一個鄉的地盤被銅馬彆部所破,糧食搶走,他眼看這嗣興皇帝劉子輿依靠銅馬渠帥,卻不管他們的訴求,一怒之下,也不管自己姓啥了,隻跑到南邊來投魏。
第五倫讓人一清點,這劉建隻帶來了百把人,實在是夠少。
但他卻是河北第一個來降的劉姓侯爺!
第五倫沒有急著下定論,對劉建的處置,將成為魏國如何對待各地劉姓的先例,遂在行營召集隨軍的大臣們,想聽聽他們的意見。
丞相司直黃長認為,既然劉建隻帶了百餘人來降,給他一點絲帛賞賜,打發去做個富家翁即可。
文官考試排名第二,如今在典客署做行人的伏隆卻有不同的看法:“大王,臣以為,應當破例,按照以縣降者封為伯的規矩,給劉建封伯爵,並且讓人將此事在河北廣泛傳播,大書特書,他日我軍北上,亦可令劉建隨軍,部眾則打散安置。”
第五倫沒有下場,讓二人說說各自緣由,將這問題討論更深一些,勿要淺嘗輒止。
黃長得令,看向伏隆:“伯文是想以此為例,招撫河北諸劉?但大王親臨冀州,便是要滅漢!諸劉視魏為國敵,不可共戴天,豈能以劉建一個孤例,就以為彼輩可為我所用?”
“劉姓並不一定忠於漢家。”伏隆糾正黃長這一固定觀念:“漢初時,念亡秦無分封之弊,效仿周朝,封建親戚,以屏蔽漢室。設想一旦中央受脅,封國和王子侯們便會齊心協力討伐叛逆,維護劉氏正統。”
“然而從文帝時起,諸侯就動亂不休,哪怕漢武之後,尚有燕刺王、廣陵厲王等謀逆,王子侯們也與朝廷離心離德。到了王莽代漢時,更有大批劉姓公然站出來支持!”
國師公劉歆就不提了,很多劉家宗親數典忘祖,得了小恩小惠之後,便覺得王莽對他們比漢家皇帝還好,紛紛為王莽站場,在他成為安漢公、攝皇帝的過程中出力甚多。
到了後來,不少不要臉的劉姓更是胳膊肘往外拐,吹捧王莽的功績足以震爍古今,把起兵征討王莽的人說成是叛逆國賊。更有信誓旦旦說高皇帝托夢,說自願將天下傳給王莽的……
大漢末年鬨劇頻出,到頭來,劉邦的子孫竟然幫著外人篡奪了大漢江山,漢高泉下有知,怕是能氣活過來。
“劉姓有助王莽代漢者,此十二也,有舉兵反者,此十一也,有事不關己茫然旁觀者,這種人最多,約占十分之七。於此輩而言,什麼祖宗國統,都不如眼前利益緊要。”
伏隆點出了問題的關鍵:“倒不如用這無足輕重的劉建作為馬骨,告訴幽冀諸劉,大王雖欲滅漢,然並不打算儘誅諸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