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冀州,前漢時八個郡國,一共九十六個縣,分封了王子侯國三十五個,超過三分之一。儘管王子侯們多如劉建家一般,丟了侯位,但縣中人口、財富仍然控於其手,銅馬軍雖號稱占據數郡,但落到具體的縣、鄉上,諸劉及河北豪強仍能保於塢塞,抵禦銅馬,觀望形勢。”
“臣聽說,銅馬肆虐,諸劉及河北豪右亦受了不小損失,這才有劉建寧可投魏之舉。若諸劉見大王能賞降者,必儘棄劉子輿而歸服,攻略河北可事半功倍。”
伏隆說完侯,黃長卻在心中冷笑,覺得此子雖然素有才名,但進入仕途時間尚短,還不會猜魏王的心思啊。
於是他反擊道:“伯文隻提了新莽代漢時諸劉表現,卻忘了彼輩在新末時的作為!王莽對劉姓可謂寬大,然懷恨在心者不乏其人,劉伯升、劉林、劉楊等皆如此,貪得無厭,眼下諸劉迫於銅馬來投靠,事後覺得不滿了,卻會反咬一口!”
在黃長看來,王莽當年錯就錯在對諸劉太仁慈,隻剝奪了他們的政治地位,卻未將其從紮根的地方上連根拔起,才埋下了無數隱患。
伏隆可算明白黃長沒明說的意思了:“司直,若是對河北劉姓喊打喊殺,可能會將其逼到劉子輿與銅馬一方。”
幽冀劉姓同仇敵愾,團結在劉子輿身邊,豪強武裝和銅馬軍結合,河北戰役可能會持續更久,讓魏軍付出更大犧牲。
可黃長卻認為這點犧牲是值得的,諸劉本就隸屬於北漢,與魏敵對,幫他們下決心效忠裡劉子輿又何妨?伏隆說得沒錯,冀州八郡有三十多個縣被諸劉控製,那才更要趁此亂世,將其徹底鏟除!
伏隆勃然色變,也不管黃長了,隻看向第五倫:“大王,即便是暴秦,也沒對六國王族趕儘殺絕啊,何不效周武王,厚遇二王三恪,天下皆服。”
黃長則笑道:“大王,哪怕如周朝一般寬待殷族,武庚該反,還是反了!”
眼看二人馬上就要離開具體事情,東拉西扯,吵到三觀上去了,第五倫遂叫停了這場爭論。
“二卿之言,餘兼取之。”
即便刨除“將敵人搞得少少的”這一鬥爭原則,第五倫心裡,也從不認為血脈和姓氏有原罪。狹窄的族姓主義是沒前途的,從夏到新,改朝換代就沒針對前朝王室搞過大屠殺,到他這更不會開曆史倒車。
“就依伯文之言,特封劉建為伯,往後有劉姓來投,和其餘人等一視同仁,獻縣者皆可為伯、子之爵。”
但黃長的提議也不能不考慮,魏王在魏郡、關中大肆打擊豪強,即便是騎牆的著姓,也要大興冤獄打為叛逆,好收其土地分給兵卒,怎可能到了河北就忽然心慈手軟起來?
但河北戰役,打的是短期的軍事勝負,第五倫對南方的赤眉共和國、吳王秀更加在意,想儘快結束此處戰爭。
而拔除本地諸劉,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眼下要抓大放小,先將劉子輿及真定王、趙王這些大勢力摧毀,他們留下的肉就夠第五倫吃飽了。至於其餘的小蒼蠅,沒了大諸侯將他們捏成一團,更容易各個擊破……你問打完仗如何網羅罪名?就像漢武帝一口氣削了一百多個侯一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這世上不存在某個族姓擁有原罪,必須徹底消滅;但也不意味著,因其族姓血脈就高人一等,劉姓也好,被第五倫改成“伍”的宗族也罷,不過是靠著有個好祖宗好親戚,各占數百年便宜罷了。如今漢家氣數已儘,劉姓的宗廟之犧,遲早要變成畎畝之勤。
“王莽當年沒完成的事,我會做完!”
……
第五倫讓伏隆全權處理招撫河北諸劉,削弱反抗勢力之事。等魏王前往邯鄲城下巡視攻城事宜時,此地的主將耿純已知此事,恭賀第五倫道:“河北劉姓聽聞劉建封伯,恐怕都要背棄北漢及劉子輿,來投大王了!”
“伯山當真以為,我在意的是區區諸劉?”第五倫卻笑著搖頭。
耿純故意猜錯兩次後,才“蒙”對了魏王的真實目的。
“雍齒從漢高皇帝起兵,數次背叛,為劉邦所恨,等到及劉邦即皇帝位,諸將未行封,人懷怨望。劉邦從張良言,先封雍齒為侯,於是是諸將皆喜曰:‘雍齒尚侯。吾屬無患矣’。”
耿純道:“河北豪右著姓不喜銅馬,相比於劉子輿,大王更能保證冀州重建秩序,故欲投奔者甚眾,但又擔心曾為趙王、真定王效力,唯恐大王不納。”
“如今大王封來降劉姓宗室為伯,無疑能起到劉邦封雍齒一樣的成效,大姓見劉姓尚且能公平受賞寬赦,便再無疑慮!”
第五倫頷首,他在關中依靠流民百姓入伍,打敗了隴右的豪強武裝。可在河北這種客場與敵作戰,與主場大不相同。
他比劉子輿晚了一步,百姓們多已變成了百萬流寇,團結在裝神弄鬼的劉子輿身邊,篤信這位天子是“真龍”。且這廝出手格外大方,郡縣隨便發,第五倫不能保證能給渠帥們更多好處。
“沒辦法,既然無法爭取百姓,那就隻能利用‘百姓’了!”
果不其然,此事才傳出去幾天,帶著徒附兵來投第五倫的河北豪強與日俱增,甚至連北漢的“大司馬”,趙地大姓李育都率領數千人降服。
要投效,可以,魏王對眾人的過去既往不咎,隻有一個要求。
第五倫舉起手,指著高大的邯鄲城牆,上麵血痕累累,但還需要數倍的鮮血,才能攻陷!
“作為前鋒,為餘先登攻城!”,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