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二月中,濟陰郡,定陶城,陳留郡人董宣正穿著一身皂衣黑冠,行於城牆之上,麵色憂心忡忡。
馬援愛以個人魅力駕馭部下,營中難免鬆散,軍正董宣剛好作為其補充,這位董臥虎一向法不容情,他唱黑臉,馬援唱紅臉,倒也相得益彰。
但一位原則性極強、油鹽不進、一點灰色收入都不肯沾的同事,在汙濁的軍隊裡總是受人排擠厭惡的。好在馬援卻格外抬舉董宣,一連串的舉薦下,將董宣捧到了“濟陰郡假守”的位置。
““陛下與赤眉將戰於河濟,吾帶主力馳援,擊赤眉之背,然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睢陽赤眉亦有數萬,必襲定陶,以牽製於我,吾留二旅之眾守備,少平身為假守,且為我監於此地。”
這是馬援帶軍隊離開時,交待給董宣的任務,讓過去從未想過自己能摸到二千石門檻的董宣倍感責任重大。
第五倫老早就讓人製作好了豫州、兗州各郡太守、都尉的印綬,或派出隸屬於繡衣衛、丞相司直的間諜機構,去送給各位地頭蛇,將朋友搞得多多的,過河拆橋是以後的事,董宣這邊剛接過大印,首先要做的,便是審視自己的轄區。
定陶、曹地自春秋以來,被稱為“天下之中”。因為交通實在是太便利了,自從春秋末,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挖通了定陶附近的菏水後,此地就成了溝通江、淮、河、濟四大水係,定陶扼河濟之要,據淮、徐、宋、衛、燕、趙之脊。
加上水土養人,戶口繁盛,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範蠡下野後第一時間來此貿易,三致千金。到了戰國時,秦齊宋魏為了爭奪定陶這個錢袋子,也絞儘腦汁。哪怕是劉邦,打敗項羽後,也要在定陶這個“一線大城市”登基即位。
董宣的故鄉離此不算遠,年輕時——那會還是漢朝,他曾到此遊曆過,尋找名師學習《大杜律》,時隔多年,閉上眼睛,依然能記起當時青巾白裳的少年書生,初入大城市的新奇。
“遠眺河流兩岸,更見裡閭比鄰,幾乎所有平坦點的地方,都開辟出了農田,近處數百上千的農人、隸臣散布田間,播撒粟種。濟陰郡才區區九個縣,就有戶二十九萬二十五,口百三十八,超過了河內!”
因為人口實在爆炸,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種出更多糧食,逼得本地一個叫氾勝之的小農吏,琢磨出了一套精耕細作技術,這便是《氾勝之書》。
“還未入城,就能遇到東來西往的商販、服役服徭的戍卒、蓬頭垢麵的刑徒、腳步匆匆的小吏,絡繹不絕。”
進入城郭後,就更了不得了,人那叫一個多啊,臨淄的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用於定陶絲毫不違和……
若是為了趕熱鬨進入市坊,就能見識到秦蜀之丹漆旄羽,江漢之皮革骨象,吳越之楠梓竹箭,燕趙之魚鹽旃裘,魏韓之漆絲絺紵,都在此彙聚交易,人來人往,聲音嘈雜,塵土飛揚。
喜歡熱鬨的年輕人流連於斯,董宣卻皺眉退了回去,一個人在置所默默讀書,但這並不妨礙他疲倦之時,看著屋外楊柳依依,開滿鮮花的堤壩,露出微笑。
定陶在無序與有序之間繁榮,是天下最好的地方,起碼過去是。
可如今,當它被交到董宣手中時,又變成了什麼模樣?
定陶在新末多災多難,黃河水主要衝了郡北,郡南並未受災,但赤眉過之如梳,王師過之若篦,你來我往,將富庶的濟陰折騰得夠嗆。魏左丞相耿純的父親鎮守於此,卻被董憲——就是那個名字和董宣有點像的家夥攻陷,洗劫三日才收刀。
而後定陶隸屬於梁漢,劉永特地跑來這兒登基,定陶可算稍稍恢複了點生氣,但好景不長,赤眉——樊崇的赤眉又殺回來了。
這一遭兵亂,算是將濟陰、定陶的繁榮徹底毀滅,時值二月,放目城外,昔日寸金寸畝的的土地,如今卻在大片大片地撂荒,道路上行人寥寥。
被戰亂來回折騰的濟陰百姓,也拋棄了富庶的家園,四處流散,如今或加入赤眉,或向西進入豫州,成了馬援軍隊中的一份子,組成了一個“兗州師”,未來可能以此為基礎,擴充一軍。
至於還留在當地的,真是慘不忍睹,進入定陶時,董宣無家可歸的難民不得不以草根、樹皮果腹,甚至以含毒野菜及土充饑,糠秕雜食反成佳肴,他甚至還看到了一些倒斃路邊的死人被利器割走了肉。
這種種慘相,讓董宣站在城牆上,看向直接導致這一切“罪魁禍首”時,目光頗為冰冷。
那是衣衫襤褸的赤眉軍,馬援自陳留奔襲三百裡破定陶,將楊音趕走,期間也俘獲了大批赤眉,起碼一萬人吧。
如今都收繳了兵刃,擠在定陶中的一處小城郭中,用高達數丈的牆垣困住他們,兩邊大門封死,每天放下去一次食物,上萬人吃喝拉撒全在裡麵,這稀薄的口糧隻夠他們勉強維生,十多天下來,一個個都餓得皮包肉骨頭,躲在城牆下的陰涼處蔫蔫的。
馬援看似殺伐果斷,但董宣發現,他的狠辣都是對待強敵,麵對“弱者”,這位將軍卻往往留有餘地。
比如對這些赤眉俘虜,馬援就說:“陛下有詔諭,將收赤眉軍以平大河之患,這萬餘人且先留著,等大戰後稍加賑濟,就又是上好的勞力。”
可如今,形勢卻不同了,馬援觀察到赤眉主力的動向,加上第五倫最後一次派人送來的作戰部署,預料到大戰將在河濟西北端發生,遂帶走了大多數兵力,隻給定陶留了區區八千人。
而這八千人,不但要看守上萬俘虜,還得承擔協防濟水,阻止數萬睢陽來敵擊馬援之後的任務。
“魏國力強盛,完全可以以眾敵寡,但此番河濟大戰,之所以兵員不足,除卻關中主力滯留隴右未歸、幽州叛亂外,一大原因,便是敖倉,便是因為敖倉大戰後,數萬赤眉俘虜關押在洛陽附近,還得分出兵力盯防。”
儘管有收編銅馬加入冀州兵的先例,但在徹底解決赤眉前,這些俘虜是來不及整編,且在他們的吃嚼下,本就不多的定陶之糧在飛速減少,董宣甚至懷疑,若從睢陽來的徐宣直接圍城,在絕食的情況下,他們能否撐住數日?
再看被困小城的赤眉,儘管董宣已抽出三老、從事審判處死,但赤眉賊居然依舊保持了一定的建製和組織,有人站出來帶頭分配食物,組織內鬥,有人照顧病患傷者——過去七年,他們就是這樣才在殘酷的世道裡活下去的。
睢陽赤眉賊一天天逼近定陶,董宣心中越發焦慮。
既然馬援將這些俘虜的生死交給自己,那他就得做出抉擇!
“兵者,存亡之道也,不可兒戲,不能再婦人之仁下去了!”
董宣與偏將軍趙尨商議此事時,趙尨驚得直接拍案而起。
“董少平,你可知自己在說什麼?殺俘啊!”
魏軍沒有殺俘的傳統,對投降者一般會物儘其用,哪怕是罪大惡極者,也不會成批殺戮,趙地附近的礦山永遠歡迎新的工人,擅自殺俘的人,甚至會在戰後被軍正審判。
“少平做過軍正,豈能不知?”事關上萬條命,趙尨不敢下這決定。
“這上萬赤眉,攻掠濟陰,掠民糧食,譬如群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