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紀輕輕就跟隨父親校定皇室圖書,將三代以來,官學也好,諸子百家也罷,一切知識都閱覽收用。
期間發現了失傳許久的古文殘本,又作為古文經的旗手,一篇《移讓太常博士書》,將六經老博士們駁得體無完膚,逼得許多人引咎退讓。到了後來,更是成為淩駕於太學上的大宗師,門下弟子層出不窮,自稱是董仲舒以來,儒宗學術集大成者亦不為過。
在學術上所向無敵後,他亦躍躍欲試地嘗試入世,做過新朝國師,堪稱王莽之下第二人,重建三雍,恢複樂經,製定複古官職製度,孔子想做沒做成的事,全讓他實現了。
而到了晚年,又匡扶幼主,給大漢強行續了一波。如此看來,劉歆的一生,也算轟轟烈烈。
可在第五倫那,他這一輩子的忙活,卻是一個大零蛋,是一場空?
在第五倫那句話的打擊下,劉歆本就行將就木的身體頓時垮了,接下來幾天,外頭的洛陽民眾在竇融組織下大搞公投,票決王莽生死,劉歆則隻能臥病在榻。
“確實是白忙活啊……”
過去的時光像是走馬燈般在劉歆眼前閃過,尤記得多年前,當揚雄拿著皓首窮經寫出來的《太玄》來給劉歆過目時,劉歆卻大搖其頭。
“空自苦。”
劉歆當時如此對揚雄道:“如今的六經學者拿著祿利,尚不能明了《易》,更何況你這更加深奧的《玄》?隻怕汝死後,這書就被人拿來當醬瓶蓋了。”
揚雄碰了一鼻子灰,隻默默帶上簡牘,繼續回去陋室裡寫書了。
作為老朋友,劉歆何嘗不知揚雄亦有成聖之心?否則何必按照六經,寫了六部著述出來?
《禮記》有雲,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孔子當年也是走的這條路,先述而不作,最後一篇《春秋》出世,奠定聖人素王地位。
然而在劉歆看來,揚雄不過是東施效顰,他也欲成聖,當不走這述作之路,而是另一條更具挑戰的康莊大道:製作!
所謂製作,製禮作樂是也!最典型的就是周公,以一己之力,為八百年周朝定了禮樂。他也一樣,重製三代之禮,恢複太平之樂,外折衝以無虞兮,內撫民以永寧,要做,就做這樣的大聖!
這便是劉歆頗為積極協助王莽的原因,可到頭來,事實證明他們的製作隻是一場夢,如今樓塌夢醒,什麼都沒剩下,反而在這二十年裡,被政務俗事耽誤了時間,連本來可以做到的“述作”也荒廢了。
除了校定山海經和續寫父親的幾本遺作外,竟沒有成係統的東西留下來,相比於揚雄的著作等身,劉歆可不就是一場空麼?
“我還笑揚子雲,殊不知真正空自苦的,是自己啊!”
一念至此,劉歆的身體更是大壞,等到洛陽百姓公投出結果的那個下午,他已至彌留之際,口不能言,手不能指了。
弟子鄭興在一旁默默流淚,第五倫派來的禦醫在左右低聲細語,甚至有幾個魏臣在討論劉歆的後事該怎麼辦。
而劉歆自己呢?迷迷糊糊間,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的那個傍晚……
……
漢成帝永始四年(公元前16年),臘月三十,長安未央宮中,黃門郎署外下起了雪,作為黃門郎的劉歆不巧輪值,隻坐在爐灶前,一邊烘手,一邊低頭看著簡牘。
同為黃門郎的揚雄今日隨駕去了上林苑,指不定又能寫出一篇好賦來,官署裡陪劉歆一起執勤的,是一個走後門為郎的王氏子弟,王莽王巨君。
王莽的模樣不能說好看,卻格外親和,絲毫沒有王氏外戚的跋扈,說話又好聽,上到老太後王政君,下到陳湯校尉,都格外喜歡這個年輕人。
王莽鏟著炭放入爐灶,動作嫻熟,不讓宮仆幫忙,甚至與之說笑,將他們當人看,與劉歆交談時,除了談論儒經外,又往往喜歡針砭時弊。
“自今上即位以來,建始三年、河平元年、三年、四年、陽朔元年、永始元年、二年、三年,一共有八次日食,潁叔以為是何緣由?”
劉歆那時候與王莽也才剛剛交心,隻道:“最初幾次,被歸咎於許後。”
“可許後前年被廢,日食與災異依舊啊。”王莽也不諱言:“有人認為,根源在趙後姊妹,而京房等大儒,更將日食歸咎於吾家王氏!”
劉歆笑了:“巨君以為,此言中肯麼?”
“吾伯父叔父五侯貪鄙,確實禍亂了朝廷綱紀,但他們五人,又豈會影響到天變?”
王莽指著頭頂,輕聲道:“之所以災異如此頻繁,不止是皇帝沉湎酒色,也不止是王氏五侯貪鄙,而是因為,這個天下,病了!”
“人君好治宮室,大營墳墓,賦斂茲重,而百姓屈竭,民人愁怨,都隻是表象。”
王莽性子急,憤慨地說道:“《易》上說,上天顯示征兆,顯出吉凶,聖人就加以觀察;黃河出現了圖,雒水出現了書,聖人就加以效法。可皇帝雖頻頻下詔罪己,實則卻無一事有所更易,豪貴宗室外戚依舊兼並田土,百姓依舊無立錐之地,隻能賣身為奴婢,苦不堪言。”
劉歆頗為驚奇地看著王莽,能說出這樣的話,不但證明他見識了得,還無異於背叛了王氏外戚的立場,確實是個奇人。
更奇的還在後麵,王莽慨歎道:“現今的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社稷,下不能造福黎民,都是些白領取俸祿而不乾事之人,而吾等雖心有抱負,卻被老儒長輩壓製,不能出頭,隻能乾著急!”
言罷,他看著外頭的飄雪久久無言,過了很久後,才猛地轉向劉歆。
“潁叔點校六經,解釋六藝傳記、諸子、詩賦、數術、方技,無所不究,與那些保殘守缺,失聖人之意的六經博士截然不同,他日必成大儒,我雖有心為挽救大漢出力,但學識淺薄,唯望潁叔能多多提點。”
王莽朝劉歆作揖:“潁叔,你我如今雖人微言輕,但他日若有機會,可願與我一同,改變這天下!?”
他眼中想要救世的感情無比真摯,任誰見了都會忍不住想:若能站在這個人身邊,一定能改變天下!
那時候,劉歆為王莽這一席話激得心馳神往,頷首答應了下來,這才有了後來王莽上台後,對他的大加提攜,終成改製同誌。
但仿佛重新回到這一刻的劉歆,隻定定地看著王莽,當他有了重新選擇的權力後,劉歆隻點點頭,又搖搖頭。
“我確實想改變天下。”
“但絕非與子偕行。”
他懷揣正確的理想,卻遇上了錯誤的同行者,最終鑄成了大錯。
若給劉歆重來的機會,他會拒絕王莽的邀約,一直等到沾了一身雪的黃門郎揚雄從上林苑歸來,坐在爐邊,與劉歆說起文學經術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