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7 章(1 / 2)

公主府庶子 小小知了 6722 字 10個月前

“今天幾號來著?”

崔茂懷跨站在酒樓門口, 怔愣半響終於意識到這些人在說什麼了。

他此前一路日日被迫軍訓, 累得跟狗似的。往往不到客棧, 就已睡死過去。早上又為了能多睡一會兒, 飯菜都是直接端進房裡, 以至於竟沒有和人交流、聽聽市井熱議的機會。到如今,春闈科舉的結果都已經出來了……

鳳凰蛋果然高居榜首!

這本該是極令人高興的事,可同喜訊一起傳來的,是今科春闈榜上百名之內, 無一寒門學子?!

崔茂懷聽到阿秋和鄧達打聽來的消息, 渾身不由一顫。跟著就聽阿秋道:“不止如此呢!”

“聖上體恤各地學子冬日赴京考試不易, 推遲今年的春闈到三月十二舉行。還說要分兩榜錄取,專為士族子弟單辟一榜。哪想都到考試跟前了,那些大家子弟突然聯名上表, 說什麼科舉入仕, 貴在公平,又豈能為我等破例。然後不論寒門的還是世家子所有應考的學子就都跑宮門口請求皇帝收回成命了……”

“啊, 那些人後來還把盧公子也拉去了。不過公子您知道盧公子有多嗜酒,到了宮門口聽說站也不是, 坐也坐不住, 最後直接躺那呼呼睡覺啦哈哈……”

大約是跟阿秋講述的人們也都覺得有趣,阿秋笑的著實歡暢。可笑著笑著發現崔茂懷壓根沒笑,不但沒笑還皺著眉一副嚴肅擔心的模樣。於是阿秋也忙止了笑,繼續道:“後來一直到了三月初十,還有一天都該考試了, 皇帝才下旨說,應眾學子所請,就發一個榜。哪想……”

阿秋說到這兒又想笑,“考試成績出來,榜單前百之內,沒有一個寒門學子。這下子那些要求一個榜的寒門學子又開始鬨,嚷嚷著判卷的考官不公,裡麵肯定有貓膩。還特彆指出盧公子,說他進考場所有人都看著的,醉醺醺幾乎站不穩,出來也是被家仆抬出來的,如此模樣焉能占據榜首?”

“然後呢?”崔茂懷不由問道。

“然後朝廷的人就直接把盧公子的卷子張貼了出來,還在盧公子卷下放了筆墨,讓那些叫嚷著不公不服的,把自己的卷子默下來,好讓大家評判,也看看各自都是什麼水平!”

“立時好些嚷嚷的厲害的都啞聲了。現今盛安城正熱鬨呢,盧公子名聲大噪,他的詩文書法答題皆被奉為經典,儘相被人傳抄!”

崔茂懷:“……”

對比阿秋的激動興奮,崔茂懷隻感到心情沉重。皇帝想要推行科舉的決心他可是聽周辭淵說過的,也知道推遲春闈的內情,卻怎麼都沒想到,最後竟是這樣的走向。

崔茂懷的擔憂很快通過和周辭淵通信證實,而且問題比崔茂懷想象的還要嚴重。

因為書信不便,快到典州時,息風竟親自來送了趟信,實則就是帶了周辭淵許多不便寫在紙上的內幕。以及盛安城內如今的情況。

“崔東家酒樓裡《西遊記》的風頭可算有與之一爭的人了!”息風開口便道。

春闈明明已經過去有一段時間了,可由此產生熱度卻還在不斷升溫發酵。最惹人矚目的,無疑是金科榜首相州盧湛盧九郎,不但被冠上了“天下學子之首”的名號,其詩文更受人追捧,一時竟至盛安紙貴。就連澄湖靈江之上、平樂坊中,也儘皆是盧九郎的詩詞唱曲。

而在這層煊赫表象下,卻藏著門閥士族和當今聖上的較量!

周辭淵曾大致跟崔茂懷說過,當初聖上之所以分兩榜,一方麵是給予士族優待,順便可以加大士族寒門之間的矛盾。可另一方麵,未嘗沒有偏袒提舉寒門的意思。

須知,在當前教育環境下,彆說真正的窮人寒門,就是有些餘錢的商賈和小康之家,想要供出個讀書人都殊為不易。這不僅僅是請師束脩、筆墨紙硯等的巨大拋費,更重要的,是書籍和學識等資源的限製。

後世看到一些批評八股取士的故事:全家省吃儉用供一個讀書人,然後科舉屢試不第,最後不得不變賣田產祖屋。或者子孫讀書讀的家道中落,越讀越窮的故事。

這裡麵固然有隻知道讀書科舉不懂耕種賺錢養家的原由,可另一方麵,也能看出讀書是個多花錢的事。

沒有機器樣樣東西純手工製作的當下,標準紙張是裁成後世信紙大小論張賣的。一管好筆跟崔茂懷家的一罐酒同價,而想參與科舉,書法是入門。那字怎麼才能寫好呢?自然是花錢買筆買紙買墨不斷練習……

除此之外,沒有活字印刷、紙製金貴的現在,書籍作為家世底蘊的象征絕對是一筆無形財富。有些世家大族在亂世分離沒落後為什麼又能興盛?其中之一,就是家中藏書讓他們有學習上進的資源。

另一方麵,是他們可以借由自己的身份攀上大家傳承的夫子老師,都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但自己理解的字麵意思和博學的老師教授能一樣嗎?

便是後世,同一篇古文,初高中課本上僅僅要求背誦理解,和大學相關專業再講再學的,深度涵蓋麵完全不同。

何況現今科舉考試考的就是這些東西,出題的皆是大家鴻儒,想中舉就憑你自學理解的表麵意思?隻怕真進考場了,你連試題的題目都讀不懂……

歸根結底,門閥士族在此前數百年間之所以能壟斷仕途,根由之一也是他們掌控壟斷了晉升學習之路!

為君者,想打破的也正是這層壁壘。

哪想這些人臨了居然反將皇帝一軍!

那些寒門學子居然也被扇動蠱惑跟著起哄。更可怕的,是榜單百名之內,竟然真的無一寒門!

這代表了什麼?

皇帝既然能堅持這場科舉,也必然是對各種情況有準備的。評卷官和負責這次科考的官員中難道不明白皇帝的意思,其中會沒有皇帝派下來的心腹?

都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那麼些參加考試的寒門學子中,難道就真沒一個出色、可堪放入前百的?

隻是結果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