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商業片,完全就沒有這個必要。
“這又不是要衝獎,商業片這種東西,演技在水準線以上就夠了。”
“沒必要弄得和史詩片一樣,讓演員找到最好的狀態,奉獻出癲狂的演出。”
“如果真的一條一條慢慢拍,那隻會讓電影的製作成本不斷上升,而這種行為,對導演極其不利,因為你拍這種商業片就是為了賺錢,隻要賣點能完美呈現,其他的東西保持正常即可,不用太過深究……”
麵對斯皮爾伯格親自傳教的商業片拍攝理論,說實話,羅蘭其實是有些迷糊的……
因為,一個多月前,在他拍《終結者2》時,卡車司機那家夥,還在和他強調精益求精。
“可是……導演,詹姆斯一直在重拍,重拍,再重拍啊……”
趁著劇組布景的間隙,一直在旁觀摩的羅蘭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詹姆斯說,他想要找到最完美的畫麵,並且他也是這麼做的,正因如此,我們一天下來,好像也拍不了多少。”
“是嗎?那你還記得,詹姆斯在拍的時候,喜歡重拍那些畫麵嗎?”
說實話,即便早就知曉,自家這個徒孫在劇組裡就是一本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但當斯皮爾伯格真的接觸之後,他才發現,羅蘭的問題是真**的多!
不過,和那些學院派的幼稚相比,他問的問題,其實都比較的有意思。
什麼鏡頭運用,角色劃分,畫麵帶入等一係列問題全都是以實例來佐證的,和那種象牙塔裡出來的家夥不同,更多的時候,羅蘭不是不知道這個手法叫什麼,而是他搞不明白,各種鏡頭的運鏡方式如何與上下鏡頭進行聯係,而在涉及到剪輯方麵的問題時,他又會衍生出如此拍攝剪輯,觀眾看起來是否會舒服,那種引導式的代入感,是否會讓觀眾神經一直緊繃或是舒緩,而在這種情況下,觀眾有沒有可能出現精神疲憊或者無聊等狀態……
羅蘭問的這些內容,其實就是電影的實際運用,而如何把電影故事和商業結合,這種東西,那就是斯皮爾伯格的看家本領了,又或者說,這種心理研究,其實就是猶太幫立身與好萊塢的根本,因為隻有先擁抱商業,才能獲得投資方的青睞,而一旦投資方願意投你,那甭管是衝獎還是賣片,就會簡單很多。
所以……
斯皮爾伯格教導的,其實就是他當初從盧卡斯那兒學來的理論。
又或者說,是他教給羅伯特-澤米基斯、克裡斯-哥倫布,是喬治-盧卡斯教給朗-霍華德,和布萊恩-帕爾瑪溝通而出的,吃飯的家夥。
“呃……”在斯皮爾伯格的盯視下,羅蘭思索了幾秒,然後答道:“詹姆斯最喜歡重拍的畫麵,其實都是一些打鬥畫麵,和拍敘事鏡頭相比,打鬥畫麵他拍的更多……”
“當然……這可能是我們的劇情鏡頭演得好?”
臭屁的話語令斯皮爾伯格笑著撓了撓頭,他沒有對羅蘭的演技進行評價,而是直奔主題,道:“對,打鬥畫麵多次重拍,這就是賣點的體現啊……”
“《終結者2》那部電影本來就是動作驚悚片,隻要打得漂亮,就能把觀眾摁在座位上。”
“詹姆斯的大量重拍,是為了強化自己電影的賣點。”
“你自己都說了,他不會大量重拍自己的敘事鏡頭。”
“為什麼?”
“因為演員眼睛裡是否有戲,這根本就不重要,隻要演員能完整的展現出一種情感,那敘事鏡頭就可以過了,就像是阿諾德,無情,就是他的標簽,帶個墨鏡板著臉即可,而琳達呢?莎娜-康納,隻要體現出對阿諾德的恨,對你的母愛,那就行了。至於你,母愛、父愛這種東西不需要我在強調了吧?我看過他的劇本,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電影最後,詹姆斯應該要求你哭,隻要你能展現出對t-800離去時的不舍和迷戀,這鏡頭就能過了……”
“演員發揮的好,那就是賺了,若是發揮不好,再喊no good也不遲。”
“拍商業片最重要的就是突出賣點,就像你試鏡那天時一樣,彼得-潘兒子的賣點,就是童真,如果沒有這個,那是真演不了,而隻要賣點確定,就算演員的演技達不到羅伯特-德尼羅,達不到羅賓-威廉姆斯,達不到達斯汀-霍夫曼這種地步,也不要緊。”
“隻要保持在水準線,都沒問題。”
好嘛……
羅蘭佛了。
雖然他一直知道,商業片不強調演技,像巨石強森那種習慣性抖眉的家夥也能演好電影,但他是真的不知道,這些大導演也是這麼拍商業片的。
不過,想來也很正常。
就像是羅伯特-澤米基斯拍的《阿甘正傳》一樣。
即便這部電影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等六項大獎,但
依舊被原著粉噴的和狗一樣。
因為羅伯特-澤米基斯對原著進行了修改,選擇了擁抱商業。
而在《星戰》前傳三部曲中,和娜塔莉-波特曼搭戲的海登-克裡斯滕森更是被公認為史上最沒有化學反應的熒幕情侶之一,是盧卡斯最失敗的選角,但即便如此,也無損《星戰》的偉大,因為他們的賣點,根本就不是這對熒幕情侶。
抓住賣點,然後死命的往裡艸,至於其它?
大差不差,七十分左右就能過關了。
對於斯皮爾伯格傳授的這種心得,羅蘭瞬間覺得,導演席上栓條狗,也能拍。
但片刻之後,他就反應了過來。
就算栓上自己,那也拍不了,因為這些大導演所掌握的度,才是玄之又玄的東西。
因為隻有他們知道,什麼畫麵能用,什麼畫麵算好,什麼畫麵才是極品……
而想要區分這個,可比學習如何拍攝,要難得多得多!
‘這或許就是朗-霍華德和克裡斯-哥倫布與羅伯特-澤米基斯的差彆?’
‘前兩個,學到了基本盤,而後者,領悟了如何區分。’
‘基本盤是擁抱商業的基礎,而區分層次,才能踏入藝術的大門?’
雖然這個結論讓羅蘭有些感歎,但他並不頭疼。
因為他明白了,什麼叫做演而優則導。
是演得好就能當導演嗎?
不……
光你自己演的好還不行,你還得知道其它角色該怎麼演。
不然的話,那隻會出現導卻沒導好的情況。
導演就像是廚師,要將各種原料混合一起做出一份美味佳肴,而如何找準大眾的口味,那就考驗他們的功夫和天賦了,隻會講述內心世界的導演或許是一個好導演,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隻有那些能滿足大眾的導演,才能站在頂端。
藝術這種東西,其實是小眾文化,但也能是大眾精神。
在把前世老師教的東西切身體會後,跑了三個大導劇組的羅蘭,終於明白了自己缺的是什麼東西。
是勤學苦練嗎?
不……那是匠人。
他缺的,其實是屬於自己的鮮明印記。
對於喬治-盧卡斯而言,《星戰》所代表的太空歌劇就是他的鮮明印記;對於詹姆斯-卡梅隆而言,那對技術,對視覺效果的瘋狂追求,才是他的鮮明印記;對於彼得-傑克遜而言,那迷醉心靈的中土世界才是他的鮮明印記;至於斯皮爾伯格?
或許
童心才是他的鮮明印記吧?
他知道觀眾想看什麼。
因為,那些東西,都是他曾經渴望過的夢想。
而夢想這種東西,對於羅蘭而言,就有些遙不可及了啊……
就在羅蘭琢磨著,自己到底在喜歡點什麼東西時,已經來到監視器前的斯皮爾伯格,忽然喊了他一聲,“羅蘭,過來,教查爾斯怎麼演這一幕!”
what?
思緒被打斷的羅蘭猛地抬頭,當他將目光投向斯皮爾伯格時,那靠在導演椅上的悠哉身影令他愣了數秒,而等他反應過來後,一種油然而生的喜悅,頓時湧現……
好嘛……
暫時找不到鮮明印記不要緊嘛。
先從匠人做起也行啊!
他才十一歲,他要糾結那個度乾啥!
先把孩子演好了,再談其他!
反正跟在這些家夥身旁,他有無數的實例可以觀摩。
而等這些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光憑經驗,也能平推一切!
當不了獨孤求敗,練個掃地僧也行啊!
正因如此,當回過神的羅蘭麵帶笑意的跑到斯皮爾伯格身旁時,拿起劇本的他,自信了很多,“導演,棒球這一幕?”他壓根就沒管合不合規,直接就問了起來。
“嗯。”羅蘭這種情況,斯皮爾伯格可是見多了。
學生嘛,在瞧見自己和老師的差距後,多多少少都會出現落差,而這種時候,讓他們自己試一試,不就能知道差距在哪裡了嘛。
而能精準定位之後,就不會和蒼蠅一樣,胡亂折騰了。
更何況,這燒的是索尼的錢又不是他自己的錢,不要怕嘛!
“棒球這一場你自己看該怎麼演,然後告訴查爾斯。”
“導筒自己拿,什麼問題都彆問,等你拍完再說。”
如此寬鬆的環境令在一旁休息等候的兩名主演搖起了頭……
得……
猶太幫的老一套又出現了啊!
彆說斯皮爾伯格讓羅蘭拍,這種行為合不合規。
對於猶太幫而言,他們想給誰拍,就能給誰拍!
要知道,在弗朗西斯-科波拉沒有成名的時候,就敢讓跟在自己屁股後學習的喬治-盧卡斯在華納投資的電影中隨意拍,那還是在華納的片場,上下都是華納的人!
在當時那種隨時可能會被炒魷魚的情況下,他們都野過來了,現在……
就更沒人能攔著他們了。
更何況,猶太幫一貫就是這麼帶徒弟的。
沒有什麼方式,比一邊燒錢一邊教更好了……
有意見?
有意見把我炒了啊!
能找得到人接盤,那算我輸!,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