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不是多銅嗎,怎麼缺口這麼大?”俞大為一開始也很奇怪,在他的印象裡,南洋民間多銅像,按理說應該不像華夏國內那麼缺。
經過仔細調查,他才發現,為了備戰,先鋒軍的銅基本都化為子彈了,還有大量的銅元來穩定國內的金融市場。
“先鋒軍竟然如此奢侈!”他來之前已經知道先鋒軍軍工實力雄厚,卻沒想到規模竟然如此大。
抗戰結束後的這半年,先鋒軍單單子彈就造了2億餘發,在不少德國和日本設備就位後,若不是受限於銅和藥等原料的不足,子彈生產量還會更多。
“46年我們的子彈產量至少要突破5億發。”李衡的這句話,已經身居高位的俞大為也有所耳聞,委實嚇了他一跳。
考慮到北方華夏的壓力,先鋒軍的南塔兵工廠已經基本都遷移,現在已經形成了萬象、曼德勒、清邁、嗬叻四大軍工生產基地,河內和吉隆坡因為太靠近沿海,缺乏戰略縱深,軍工規模要小一些,隻是考慮到運輸不便,才設置了作坊式的子彈生產線。
這6處,應該說主要是四處軍工基地,竟然僅僅子彈生產就突破5億?
他負責兵工署,對華夏在抗戰時期的子彈生產數量最為清楚,先鋒軍半年的產量已經抵上華夏一年爆產能的產量了。先鋒軍爆起產能來,那5億發已經是他曾經絞儘腦汁也無法做到的。據說,先鋒軍還外購了至少5億發子彈。
德日投降後,為了防止德日暴亂,盟軍對他們的武器彈藥進行了大量的銷毀。比廢品還廉價的彈藥,先鋒軍采購了不少。
據說單單各類子彈,就在德國采購了差不多2億發。日本那邊窮一點,有些子彈質量也差,和先鋒軍主力部隊的彈藥不大通用,隻是用於訓練和建設兵團等使用,就這還采購了六千餘萬發子彈。畢竟這是美國人打算要傾倒進大海的垃圾,塞點賄賂就能大量的運回來的廉價貨,不要白不要。
美國人處理的彈藥也是廉價。為其他國家生產的792毫米子彈根本沒用,抗戰一結束,華夏的老蔣那邊對采購這個規格的子彈興趣也有限,更關注美製的762毫米標準彈藥。結果又廉價打包和9毫米子彈一起給了先鋒軍2億多發,甚至生產線都處理了一部分。
黃銅都以民用的名義賣給了先鋒軍上千噸。這也補上了英法抗議,致使德國彈藥不能大量售賣給先鋒軍的部分缺口。但卻填不滿先鋒軍用銅量的巨大缺口。
銅需求不止子彈,炮彈也要用。海軍用銅也是不小,不說各類管道和線路,僅僅那個螺旋槳就得用銅合金成噸成噸的砸進去。
“彆指望那些銅像,那些銅像已經跟那些教徒們交換被帶走了。”有知情人告知了俞大為不用再打民間那些銅像的主意了。作為當初和緩那些教徒遷移的條件之一,大量的銅像已經被帶走了,換來了那些地盤的安寧和大量的不動產。
“我也沒指望用那些銅像融銅。”俞大為對此還哭笑不得,無論是作為一個對神鬼敬而遠之的儒家還是國人拜遍八方神的禁忌,他都不可能做出融銅像這樣焚琴煮鶴的事來,隻是借此探查一下民間銅金屬量的一個舉措罷了。
調查結果很不明朗,民間那些銅料,先鋒軍該利用的基本都利用起來了,銅金屬缺口依然很大。
他也隻能歎道:“先鋒軍造子彈可謂是不遺餘力。”
他卻不知先鋒軍自產的子彈主要以666型自動步槍子彈為主,這是彆國買不來的。而自動步槍那恐怖的子彈消耗量,趙易三人可以算是世界上最為了解的,絕對和二戰彈藥消耗量不一個等級。
雖然俞大為已經根據先鋒軍的自動步槍不斷高估彈藥消耗量,但還是低估了自動武器消耗彈藥的奢侈。
先鋒軍軍隊是要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普及到班裡的所有老兵,隨著老兵隊伍的壯大,以及產量的提高,自動武器裝備的數量正在不斷增長。
得益於德國運來的設備,先鋒軍現在已經可以自己生產自動步槍槍管了。加上第二批再購買的30萬根美國槍管,先鋒軍可以維持已經製造出的近40萬支自動、半自動步槍和班用機槍的正常槍管替換,並有餘力繼續擴大生產。
把這些槍管壽命消耗,10億發子彈還不夠,對先鋒軍打算的消耗計劃來說也遠遠不夠。
“我們其他武器相對薄弱,隻有利用自動步槍鋪天蓋地的彈雨來嚇住英法殖民者的野心。”趙易的打算也明確,就像這些子彈生產和買賣的信息根本沒過多保密,英法知道了這些消息怎麼也得百般思量,權衡一二。
這樣短時間內大規模爆產量,帶來的影響自然是銅金屬的大大不足,影響了其他行業的發展。
“我們已經跟美國人談好了,可加大購買他們的電線電纜,還可以加大銅金屬的交易額度。”李衡笑道,“這不是買辦,隻是為了應急。”
雖說眼下重點是保軍工,但通訊電力同樣不可或缺,暫時產量不足,那隻能先靠進口。,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