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易接連收到了幾個人才投奔的好消息。
在之前很多人都懷疑先鋒軍是否能擋住英法的反撲。
二戰時對日作戰,是有盟軍支持的。懟英法,美國已經早就宣稱不插手。
先鋒軍雖然外界廣為所知有百萬軍隊甚至有二百萬軍隊的傳言,但誰也沒有太過認真。
軍隊從來就不是隻看數量,比如中央軍,除了部分精銳,其他的雜牌戰鬥力很難保障。
先鋒軍崛起才四年多,老蔣這麼多年才建起了幾支精銳部隊?
在精神原子彈還沒有大規模爆響前,世人更多還是把先鋒軍對日的勝利歸結為武器的優勢。
原來都認為先鋒軍的武器是也隻有發達的西方世界才能提供,既然先鋒軍要和西方英法兩大帝國翻臉,武器肯定要受影響,軍隊再多有什麼用?
“他們竟然還用自動化武器,隻有控製他們的子彈,他們的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再多也是能當燒火棍。”有人自覺先鋒軍的唯武器觀點已經走了邪路。
二戰結束時,自動步槍還不被世人普及,概因為子彈消耗太大,就連美國人也覺得是種浪費,這隨之而來的是後勤上的補給困難。尤其美帝這樣打算要攻略全球的進攻方,意味著要從本土成倍的向全球運輸彈藥,而在交通體係不發達的亞非拉地區,這樣的運輸代價不簡單是成本高昂,而是難以送達。
蘇俄人首先大規模裝備自動步槍不是沒有原因的。二戰讓他們的青壯人口大減,相比人口,子彈更廉價。尤其是蘇俄還要打著紅旗對抗全世界,自動步槍發揮的火力會彌補軍隊的缺失。
德國人當初選擇衝鋒槍彌補兵力上的不足,也已經考慮了後勤問題,隻是他們開始大部分作戰環境是在交通發達的歐洲地區,彈藥運輸並不擔心,隻有在北非的大沙漠上以及蘇俄泥濘的雨季和冰冷的冬天裡,後勤問題才格外突出。
彆看蘇俄後世氣勢洶洶,一開始也首先是自保,在自己的土地上,自動化武器的彈藥後勤保障問題要簡單許多。即便是對外,他們要懟的也主要是交通體係發達的歐洲,也意味著製約自動步槍彈藥後勤的門檻的鬆動。
隻有當蘇俄的自動化武器開始占了上風時,努力要把二戰中積攢下的舊式標準武器和彈藥壓榨出最後一絲剩餘價值的美國人不得不跟隨著快速發展出了新式的自動武器,從而帶動了整個世界的軍事自動化進程。
現在先鋒軍早早的全軍裝備自動化武器,以美國等西方國家為標杆的很多國人對之很不看好。
英國遲遲不動,以及法國這一次願意軟下來,未嘗沒有準備等先鋒軍彈藥不足後的虛弱。
“美國人已經答應不再像先鋒軍提供彈藥,你們覺得先鋒軍的彈藥能不能支撐起他們打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如果之前再多一些消耗,他們還能有這麼強的戰鬥力嗎?”英國人類似的研究法國人也有。
他們不相信先鋒軍的軍工能快速達到自給自足的水平,尤其是大規模應用自動化武器。而英法聯手向美國施壓後,在多了一個華夏國內的彈藥消耗後,有了荷蘭人開啟的戰爭,美國人答應維持和平,對交戰雙方實施武器禁運,暫不對先鋒軍出口彈藥。封死了先鋒軍彈藥的外來通道,英法不覺得先鋒軍還能堅持多久。
為了更快的消耗先鋒軍的彈藥,除了用荷蘭人這個急先鋒外,還用英鎊、法郎和美元開路,繼續煽動先鋒軍內部的混亂,準備用土著人的屍體來多消耗一些先鋒軍的彈藥儲備。
趙易願意跟法國人和談,也是因為內部動蕩趁亂又起,需要抽出更多精力來壓製。
法國人也了解,隻是準備不足,又不願意讓英國人撿便宜,也打算早早撤出。
雙方一拍即合,並沒有扯皮太久,這場試探式的戰爭前後不足一個月就結束了。
以控製輿論的西方記載,這一次戰爭稱為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先鋒軍的記錄中,則是簡單的第一次抗法戰爭。
這場戰爭時間不長,影響卻深遠。尤其是讓很多國人看到了能對抗西方帝國的先鋒軍的實力,在國內內戰風雲越來越動蕩的情況下,更願意加入先鋒軍。
有些人不是看不到先鋒軍彈藥不足的隱憂,而是更希望用人力上的優勢補充彈藥的不足,用熱血來彌補先鋒軍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