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鋒後的第三天,昨日的談判中,日本人一日發出多次交涉,表現得稍顯急切,最後還稍稍的鬆了些口。
本來,林默準備在今日進趟上海,了解一番情況,但讓鄭君山籌備的東西今天到貨,不親自搞下,他不太放心,隻得稍推遲了入滬。
當然了,另一個原因,是腿上的傷雖愈合不錯,也並影響正常行走,但林默擔心太逞強,出問題影響後續行動,所以乾脆選擇再養上一天。
皮肉傷,養上三四天,再惡化的幾率會低很多,而且需了解的消息,他多少也掌握一些,隻是需要了解得更細致,但目前並不差這一二天。
鄭君山接貨回來,尚需一些時間,應該會到中午時分,所以林默暫時還在葦蕩內的基地中休養。
說是休養,其實就是在裡麵閒著,不過腿受了傷,已經有幾天沒怎麼活動筋骨,讓林默略感不適,所以乾脆搞點好吃的。
也沒弄多複雜,將幾條大魚的魚骨,像排骨般斬切開來,直接大鍋燉上,魚肉則切成指厚魚排,直接用鐵盤香煎。
雖然並非最適合的食用方式,但魚肉品質不差,處理的也尚算妥當,所以味道可不賴。
分煎魚塊,不同魚類,味道也不一,有很讓人驚豔的,也有相對一般般的,林默比較喜歡的,是金槍魚跟劍魚,味道確實不差,但主要是沒刺。
魚骨湯的味道,有點出乎林默事先的預料,本以為會有些腥,但不想非但沒有,反而味道還非常好喝。
林默想了,猜測應該是用的大魚魚骨,內部骨髓較多,而且放血剃肉後,並沒有殘留什麼魚血,所以沒什麼腥味。
因為趁熱吃味道要更好,所以眾人乾脆邊弄邊吃,沒那麼多的規矩,等啥的也沒必要。
等鄭君山接貨回來,眾人已經吃到尾聲,魚排是現煎的,早晚都一樣,至於骨湯,湯差不多快要到底了,但魚骨沒什麼人啃。
那東西味道也不錯,跟啃排骨一樣,最主要的,因為骨質原因,魚骨比較像脆骨,砍切後沒什麼碎骨,而且這大魚也沒什麼小魚刺,吃起來也很爽。
吃飽喝足,眾人歇了會兒,林默這才帶人出來,登上李家的小火輪,這一條小船,肯定帶不走那麼多設備,所以屁股後還拖了船,充當駁船搭載更多東西。
駁船體型與小火輪差不多,也是敞開無封閉艙室的,因為未裝載發動機燃煤這些雜七雜八的,外加自重也較低等等,所以載貨量可不低,那幾部大的機子,基本都裝在上麵。
先暫時鬆開拖拽繩子,小火輪駛回大船邊上,將船上的工具、材料這些裝下,才重新拖拽上小船離開。
路途上一切順利,來到王守飛等人物色好的野湖隱蔽處,這邊的漁船、貨船,較他們駐足的泄洪湖要多很多。
不過這大小的小火輪,在這邊並不少見,甚至他們路上還碰到了幾條更大的,倒是沒引起多少格外注意。
地方確實還挺隱蔽,在一片延伸至湖區內的濕地、葦蕩之中,不過旱熱天氣導致水域萎縮,葦蕩、濕地這些已經距湖水一大截。
而王守飛尋到的地方,便是被這些濕地、葦蕩包圍的一處稍大的湖麵,因為水域較大且水較深,目前留存的水域麵積還不小。
不過這也是相對的,跟正經湖區相比,不過是大號水塘,而且其周邊,以前在濕地、葦蕩間,縱橫交錯的水道與星羅棋布的湖塘,普遍較淺,目前基本都已乾涸。
沒乾,但周邊相連的水道這些也基本乾涸見底,這個水塘,雖有一條稍寬稍深的水道相連,通航條件不差,這也是還能維持湖區的原因,
但一路七扭八拐繞去繞來,還挺費勁的,而且進來了也乾不了啥事,目前基本沒人來。
之前周邊濕地、葦蕩中尚有人居住,但沒有村落之類的聚居地,多是無地無宅的貧苦漁民,零零散散搭窩棚居住生活,靠捕魚掙上一點有限的資財。
但伴隨水域萎縮,繼續在這些地方生活已經極為不便,有的可能需走數百米才能到水邊,而路途還有大段裸露出來的湖泥地段,那連走都沒法走。
所以隻能放棄窩棚,居住生活在船上,依靠在湖中打魚,或到湖區周邊村鎮討生活。
這麼個隱秘地方,自然不是自己摸到的,是之前找地方時,正巧碰上一條比較大的養鴨船,從此條水道駛出來。
養鴨船,類似於開車四處跑的養蜂人,開著船載著鴨,多在湖區這類地方,四處放養鴨子,讓鴨吃水生植物、淺水區的魚蝦螺這些生長。
雖然也是四處跑,但無需像養蜂人一般,追尋花期跑很遠,活動區域相對固定,但又需四處跑,所以對於區域內水域環境是極為熟悉的。
之前他便是在那處小湖放養他的鴨子,鴨船不小,說明水道通航的船不小,同時放養鴨群的場地也不小,於是便順著此條線索摸到了此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