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著條駁船,在這歪歪扭扭的水道穿行,還是挺麻煩的,好幾次沒控製好方向,在拐彎處觸了底。
好在水底多是爛泥,又有一條動力船協助脫困,這些困擾也隻是浪費了點時間。
從水道駛出,便看見泊停在湖區中央的近十條船,大致上分大小兩型,小船大小是大船三分之一,與小火輪拖的駁船差不多。
但形製都一樣,露天敞開無封閉艙室。也不能說露天,其中兩條搭了篷皮,估計是王守飛等人,昨夜臨時居住所用。
船上目前隻有人留守,王守飛等人並不在場,尚還在外麵繼續采購船隻,不過應該也快回了,他們最後去采買的,是已經打聽好的船廠存貨,一次估計便能買齊。
跟留守的弟兄打了個招呼,把之前煎的魚,打包帶來的給了他們後,林默便指揮起人,拿著工具物料開始忙活。
也不是什麼大工程,就是在船尾,舷外正中間搞一個平台,先搞二到三個三角支撐框架,然後再在頂部釘上木板便行了。
因為船,選用的都是圓木簡單處理後搭建船體的船,所以直接釘上去便是,不放心牢固程度,那便用粗釘多釘幾根。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林默還讓人用手動鑽打孔,在框架的木方與船體上打孔,然後敲入比拇指還粗的鋼釺,而木方木板這些,用的也是頗為結實的木料,現在就是幾個人在台麵蹦噠也沒半點問題。
先動手改的是一條小船,所以林默讓小輪靠到邊上,直接將一部小機子卸到了搭建的平台上。
機子,是用一台發動機進行了一翻改裝,加了底盤,底船固定在台麵後,機子依舊可以左右三十度轉動,上下也可小幅俯仰。
機子外,還裝了一個鋼筋製成的框架,一者防止機子運行時,裸露在外的部分傷到人,另一方麵則是方便管線之類的布設。
臨船一側,加裝了一根扶杆,可以控製機器左右上下擺動,左右輕鬆一些,但上下還頗為費力的。
扶杆上,還有二個類似自行車刹車的握柄,一個可以控製油門,另一個可以直接讓發動機熄火。
而在另一側,則是一根長長的傳動軸,一端接在發動機動力軸,另一端則裝了個螺旋槳。
這些加裝部件都是分開的,林默指揮著人一樣樣組裝起來,還好都是嚴格按要求尺寸做出,一切順利,並沒有什麼問題。
至於這是啥?很明顯的嘛!臨時改裝的船機,準確講應該叫舷外機,後世在水路縱橫的東南亞國家很常見,不過這是臨時拚拚湊湊搞的,也就勉強堪用。
將機子裝在台麵上,林默又親自檢查一番,確認沒有問題後,這才又從船上弄來一個大號的方形油桶,在船內側固定上扣子,將油桶用皮紮帶簡單固定上。
油桶的桶蓋已經進行了改裝,可將發動機的油管插入其中並固定住,油桶被充當了簡易油箱。
電池也被弄了下來,但電池被布置的稍遠,沿著船舷邊角布線將其連接上。
接著,給機子仔細上了一遍潤滑油,這才給油箱加上不多的一點油,開始嘗試啟動船機。
“…嗵嗵…嗵嗵…”試了好幾遍後,機器順利啟動,但因操作不太熟練,船動起來懟在旁邊另一條船上了。
林默隻得趕緊把機器關了,好在動力有限,並沒有造成什麼大問題,用撐杆將船撐出來後,林默才重新啟動機子。
為了簡化結構與改裝難度,船機的倒車功能被直接取消了,轉彎可以控製船機的左右轉動進行,也能在一定範圍內調頭,但倒退功能確實沒有。
因為之前送來的樣品,林默回來時參與過測試,對於其並不算太默生,隻是不太熟練也不太上手。
啟動後,林默繞著湖區轉了幾圈,再次測試一番,動力尚可,但轉動調整方向有阻塞感,估計為轉轉軸接部分加點潤滑油或再細致打磨一下,應該能得到改善。
至於速度,林默感覺應該勉強到十節,不過這湖區小,多數時間在轉向,應該浪費了不少東西,正常直行,應該能再快不少。
當然了,這裡指的是,在小湖這樣的平靜水域,沒什麼風浪水流影響下的速度。
有風浪,那速度需看風浪的朝向,順風快逆風慢,若在冮河之上行駛,那自然主要看順逆流。
綜合而言,也就是十節船速,不過目前周邊地域,風浪、水流這些條件,都尚算可以,若繼續,應該能讓船跑出更理想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