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邊使者找他們已經找瘋了,卻是連人影也沒有,曹操來接應的人手也到了,兩方彙合,得知司馬懿不見了,也都慌了神,當下不僅在城中搜索,更是出城尋找,然而如泥牛入河,哪裡尋去?!
胡亂找了幾天,不得不鬱悶的回許都複命。
程昱得了消息,對曹操道:“主公!徐州再得司馬懿,如虎添翼啊。當務之急,是一麵一路尋之,若遇之,必殺之,一麵則要寫信與袁紹,袁紹若滅司馬氏全族,司馬懿必恨之呂氏父女,相互不容,雖得司馬,而不敢用,不能用。徐州才是一場空。若殺之司馬懿,倒省事,若不殺之,留有後患,徐州不上不下,埋下巨大禍根!”
曹操也是十分鬱悶,頭疼的道:“司馬懿文武雙全,最難得的是庶武之才易得,而領軍之能卻不易得,這樣的國士之才,的確令操心憚之。然而,隻是如今袁紹豈肯聽從於吾?!”
程昱一聽也是一歎。
“袁本初小視呂氏父女,小視司馬氏,是因為他勢強極,自然不將呂氏父女的這點實力放在眼中,而他麾下人才濟濟,更是不屑於再得一司馬。”曹操道:“所以,他可能不光不會殺司馬氏全族,還會保留之,意欲堵吾與呂氏之心也。”
程昱道:“袁紹此人,一言難儘,這天下之大,哪有誰嫌人才多的。”
可袁紹偏偏就是嫌人才多了。
不過他擁有四州之土,天下勢最強,因此最傲,而他帳下人才濟濟,囊儘天下奇英才,他也能傲視群雄不已。
麵對如今的他,便是曹操,也是略有微懼的。
“袁紹已與公孫瓚分了勝負,現下在收繳餘部,”曹操道:“而他更收公孫瓚多數精銳,更為壯大,一旦收整兵馬,必來犯我許都。司馬懿之事不提,袁紹之意,才是操之心腹大患。此時此刻,司馬懿既已逃去,便不宜再如此奔命追殺。”
程昱明白了,道:“主公是意欲與呂氏聯合,此時此刻,不宜追殺過猛?”
“收司馬懿或殺他的時機都已過了,凡事過猶不及!”曹操是極為分析利弊之勢的人,因此,他知道,時機過了就是過了,也並不糾結。並不會逮住一個小處,一個錯失的時機而不放,反而看到了袁紹的大威脅,眼下最大的威脅。
他不是因小失大之人。他腦子其實非常清楚,雖然他與徐州曾你死我活過,也有小打小鬨,爭鋒交錯,然而在大事上,是有默契的。
就是袁紹!
所以,這個時候,曹操怎麼可能會與呂氏再交大惡。能儘量的爭取就儘量的爭取,哪怕不指望他們聽話為外援,至少能在打袁紹的時候,呂布不來直奔襲許都。
不然,他就徹底完蛋了。
程昱一聽,心中也是一沉。
“主公,那女公子向來出奇不意,若袁紹來,還是要安撫呂布,並且嚴防呂布來襲,”程昱道:“不可小視之,若出奇兵來,許都一切皆休。再加上,許都內部早有要接呂布來救天子之人,若裡應外合,被尋到隙處,後果不堪設想!”
曹操越是急的時候,反而越冷靜,因此環顧片刻,便道:“袁紹兵馬已有五十萬以上,而曹呂之戰,操折損了虎豹騎精銳,雖得以重組,然而所有精銳實力隻在五萬上下,還要防著呂布來襲,如何以少擊多,以少勝多?!”
這也是為何曹操不肯寫信與袁紹的原因,一則是袁紹根本不可能再將曹操放在眼中,十倍的實力淩於他之上,他要袁紹殺司馬氏,袁紹不僅不會聽,反而笑他膽裂懼英才。二則是做事須留一線。今**的司馬氏如此狼狽,日後……
所以,曹操的心意,現在根本不在於司馬氏的身上了。
小爭是小爭,然而大勢之下,他是非常清醒的。
程昱道:“主公勿憂。眼下徐州盯著荊州,若要來襲許,恐力有不逮!”
曹操有憂,謀臣自然也有慮。
荀攸與郭嘉亦來議事。
郭嘉得知司馬懿逃了,歎道:“可惜了。”
徐州再得一雄才,真是威脅。
“眼下呂布已得到淮南諸境,更直逼荊州,若再得荊州,實力不可小覷!”曹操道:“操意恐他在袁紹襲吾時,反助袁紹來滅我!”
“眼下不可與呂布結怨恨方好,”荀攸道:“稍安撫之,便可。呂布精力放在荊州,倒是好事。他要防範劉表與孫策,這二人牽製住呂布,袁紹之事,必不能全力前來,許都不會有失!”
曹操道:“惜當日不滅呂布,如今已是大禍患矣!唉。”
三人一憶起昔,難免憂心忡忡,更為大威脅,像個陰影。
“奉孝以為,眼下當如何?”曹操道。
郭嘉比起荀攸與程昱二人,更具有大局觀。荀攸與程昱計雖多,卻不及郭嘉通透人心與大局大勢。
見曹操問策,郭嘉道:“與孫策,劉表,張繡,劉備等結交,此四人雖相互攻伐,然同樣也能牽製呂布與徐州。同時與呂布交好,並與他同征袁紹,寧許以好處地利,也不可讓他有襲許都的機會。那位女公子也有此意,此時此刻,黃河以北之勢,亦同樣是她重中之重。”
曹操點首,荀攸與程昱也無異解。
“呂氏得了淮南諸境,又得了玉璽在手,焉能不讓孫策,劉表,劉備,以及張繡驚懼?!荊州必有一主,劉表老矣,外憂內患,劉備欲得之,張繡欲得之,孫策更欲得之,然,呂布卻沉得住氣,至今未動,可是劉表長子劉琦已逃往徐州,呂氏又得一人質,將來自可轄製荊州,”郭嘉道:“呂布是其四人共同威脅。若呂布據荊州外,四人皆懼驚,若呂布回徐州,四人又相互攻伐,也彼此不能容。此時若劉表知道劉琦在徐州,如何作想?!”
“奉孝之意,是阻止他們四人任何一方與呂布結盟交好?!”曹操道。
“是。阻其連勢,呂布勢孤,便再強,也不會與曹袁同時結怨,而袁紹輕呂,呂則必與主公和。”郭嘉道:“劉表知劉琦在徐州,必知呂布深意,他必不肯再與呂布和,心下必怨恨。呂布眼下隻等劉表低頭求援,而摻和荊州內務。然而如今有劉備在,劉表斷不會再與呂布和。況壽春之事在其眼前,劉表絕不願再成為第二個袁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