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2 / 2)

三國呂布之女 real覓爾 7627 字 9個月前

“張繡的無名謀士還捆在營中,如何發落?!還請軍師決斷。”幕賓道。

“可願降?!”司馬懿道。

“不肯降,隻求死。”幕賓道:“也是骨頭硬的有節有義之士。”

眾人一歎,這個時候還肯輔佐張繡的人,可見是真正固執的人,這樣的人,想要降服,一時之間是做不到的。

司馬懿道:“殺之不義。放之也不妥。隨護送傷者的兵馬一並押回徐州去。自有相府安置後續事務。”

眾人應了。

亡者已焚成灰裝斂入盒,與傷者,以及一個囚犯,一並派兵加急的送回彭城去了。

而降了的兵士卻被打散,分入各營去嚴加管束。

在兵事上,有一件大忌諱,就是最好不要打破降了的人還要殺,這是大忌諱。敵人當場降了,就一定要納降。若是不納,本已犯忌,若是降了,還要殺,這就是詐。

一個有詐的人,是難以服人心的,也就是說,人是這可以殺光了,但是以後呢?!誰敢降你,既然打不過還不能降,降了就是死,那就不如奮戰到最後一步了。

所以這個度很重要。這個道理與不要過份去逼迫充州的各城鎮的事一樣。若是逼的太近,讓他們太緊急,他們可能會殊死博鬥的勇氣陡生,會緊緊的依附著程昱與曹操,死戰到底。

但是給一個讓他們能夠思考和喘息,衡量的空隙就不一樣了。他們就會左右搖擺,前後權衡,他們到底要歸附於誰。

而這個開始,是以打開始,還是以有人第一個降,形成一種趨勢開始,這個效應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一定要納降,臨陣降,要納,納了還要收編,或是不用,但是帶回去做彆的也成。但是,人是一定不能殺的。

當年白起殺四十萬趙軍是被逼無奈,因為人真的太多了,這四十萬人降了,怎麼納?!關鍵就是納不了,放又不能放。便陷入了兩難。坑是坑殺了。但鍋,也是白起背了。

可是這個事,也隻有真正懂軍事的人才知道,這個有多難。

當年若是降了這些人,帶回秦國?!試試後果?

放了他們回趙國,嗬嗬。

當然這種情況算是極端情況,大多數的情況其實不至於落到如此極端的狀況。

都說李廣難封,其中的原因,有派係之間鬥爭犧牲品的嫌隙,但老實說,李廣自己其實也有黑料,他自己也曾說過,因為當時有降了的約在幾百人,他納了,但是他反悔了,納了以後,把人殺了,搶光了所有,的確是斷了後續,也是成功。

但是這本身就是李廣的黑料。

他的確是有功勞,也有能力,但是手段並不光彩,不在世人的一個規範之內。

漢室怎麼能封他為侯,真封不了!

堂而皇之的破壞規矩嗎,告訴天下人說,雖然他的確有點不光彩,但是因為功勞大,所以呢,也是可以封侯的,所以呢,你們隻要能立功,手段不手段的無所謂,對外交上呢,你們隻管降,反正我不保證降了就不殺……

這是一個壞頭。一個大大的壞的頭。

就算很多人不明白為何李廣難封,其實司馬懿是再清楚不過的。還有說李廣功勞太大,功高蓋主的,其實是想太多,他功勞再大,其實也還是比不上衛青和霍去病的,一個善統兵,一個善突襲,他們封了高位,就算說功高蓋主,也該說是他們才對。李廣並不是這個情況。

李廣的手段怎麼說呢,在一個灰色地帶,漢室默認,但絕不能鼓勵。

所以曹操雖然狠,但示以天下的姿態是,我雖是個狠人,但是個講規矩的人,講規矩的人,便不會隻令人生懼。也就是隻要老實,必無咎。所以他才能得到很多的東西。

不是司馬懿讚許曹操,他也看不習慣這老賊,但是若說雄主,呂布這種級彆,與他差的遠了。

但是他確實是命好,有一個高瞻遠矚的女兒呂嫻。

若不是她,呂布便是再勇,功不及項羽大,罪卻比項羽重的多了,就是那種死了都沒人哀悼的那種人。

因為他比李廣還不怎麼講規矩。

李廣是貪功。呂布還不是貪功,他就是真的隨心所欲,雖不嗜殺,但這名聲確實是難聽。反複無常,可比貪功失信更嚴重。

而且呂布還是一方雄主,行事不規範,這個後果比李廣可大多了。

所以才說,呂布是真命好啊。

呂布命好,但是就輪到程昱命不那麼好了。

等他得知張繡大敗的消息以後,臉色都變了。再看到司馬懿滴水不漏發來的書,那臉色難看的像陰雲。

司馬懿的書發的真的滴水不漏,麵麵兼顧,麵麵俱到,仗是打了,但曹操的麵子也顧了,張繡呢也放了,但錯,堅決不是呂布的錯。這是張繡的錯。所以人是放過了,但是怎麼處理,就看盟友怎麼操作了。

這鍋是甩的乾乾淨淨,屁股擦的乾乾淨淨。程昱看完書,是真的特彆佩服這司馬懿真是個擦後事的大能。

不僅得了便宜,滅了先鋒營,還要賣乖。意思是天下人還要看曹操怎麼處置張繡的意思吧?!

程昱氣的心絞痛,但能罵司馬懿嗎?!

本就各為其主,他這麼做,無可厚非。

因此氣道:“這張繡,為何不聽善言?!我已囑咐於他,不要輕舉妄動,他卻,他卻……”

“大人,”他的身邊人也緊張了,道:“打跑了狗,卻嚇著了貓啊,呂布此戰,威嚴甚重,劉岱和王忠的五萬兵馬還在呂軍身後,隻怕此時已是戰戰兢兢,欲死矣。倘失儀,更丟了主公的臉麵,天下人如何看待主公?許都威嚴儘失啊。”,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