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一個個老將,隨著皇帝打天下的老臣們都在自家兒孫的陪同下去了皇宮。之所以帶著兒孫,那是聽說太子也宴請了不少年輕一輩,說是想見識見識大唐的少年英傑。
這可是難得的好機會,萬萬不可錯過。
大唐現在誰不知道當今太子的地位穩如泰山,奪嫡之爭早年就消散無形。上有皇後支持,皇帝信任。下有百官歎服,更有軍方的支持。
加上這幾年一直擔任監國,雖說還沒有登基,但執行的權利卻和皇帝相差無幾,這樣的太子還不趕著巴結,還等到什麼時候?
張亮,在上次督軍遼東之後,就身體一直不適,這段時間一直在家療養。本來也跟著姬鬆去西域的兒子張顗也不得不留在長安管理家族之事。
唐儉,從殷地回來後,就一直待在書院教書,日子彆提多快活了。本來在海上透支的身體竟然神奇般地好了不少,原本全白的頭發也有了黑發,讓人嘖嘖稱奇。
這次他本不想來的,但不知為何,作為書院祭酒的柏山先生愣是將他從藏書樓給趕了出來。還說什麼老而不死是為賊不趁著還能活幾年,出去做事,想在書院混吃等死不成?
反正不管他如何反抗,如何不情願,還是被幾個學生給送到長安了。
長孫順德,今年已五十餘歲。隋朝時期,門蔭入仕,起家右勳衛。逃避攻打高麗戰役,投靠唐國公李淵,配合劉弘基招兵買馬。
晉陽起兵後,擔任統軍,平定霍邑、攻破臨汾,生擒名將屈突通,平定陝縣,屢建戰功。唐朝建立後,拜左驍衛大將軍,冊封薛國公。武德九年,參加玄武門之變,追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餘黨。
李世民即位後,深得重用。居官貪賄,坐罪免官。起任澤州刺史,三年前乞骸骨,回家養病,已經早已不顯朝堂。
劉弘基,雍州池陽人,隋朝時乃是河州刺史劉升之子,以父蔭為右勳侍。
前隋末年,劉弘基為避從征高句麗,但故意私宰耕牛,被關進監獄。
後來李淵騎兵,他就投奔太原,追隨李淵父子,與李世民友善。
起兵後,引兵先渡河,入長安,其破衛文升,以功授右驍衛大將軍。討伐薛舉時,力戰被擒,不屈。至薛仁杲平,乃歸。
玄武門之變擁立有功,貞觀年間授衛尉卿,封夔國公。貞觀十九年,隨征高句麗,為前軍大總管,力戰有功。
這是一個真正除了打仗就是一個莽漢的將軍,說起打仗那是沒得說,上陣殺敵,勇猛無雙。但隨著這幾年安穩日子的消磨,胡作非為之事不少。
但李世民看在他往日的功勞上,也就是訓斥了事。
但誰知這家夥竟然為老不尊,在大街上強搶民女,還是官宦人家的女子。這些可惹惱了那些文官和長孫,李世民更是恨其不爭。
生氣之下直接擼了他的爵位,但卻沒有再有其他處罰。這段時間整日借酒消愁,夜宿平康坊,還欠了不少錢,氣的李世民直接不管了,愛乾啥乾啥,直接死大街上算逑!
這次聽到皇帝宴請竟然有自己,他愣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待家人告知確實如此後,愣是在皇宮門口磕了三響頭,這才痛哭離去,並且發誓今後要是再敢亂來,不用陛下處置,他自個抹脖子。
隻有經曆過絕望的人才知道這次的機會是多麼的難得,陛下還記得自己,還記得自己的功勞,隻是自己不爭氣罷了。
回家之後更是告戒兒子,不可胡作非為,要是被他知道,打死無論!
曾任東州道行軍總管,發兵討伐叛亂的高句麗人。,於白水山擊敗高句麗餘部,並將增援的新羅兵擊敗。
另外還有高侃,但高侃此時已經被派除。
高侃出身於渤海高氏,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任命高侃為唐軍主帥,率回紇、仆骨等部討伐車鼻,前段時間,在金山捕獲車鼻,其眾全部歸降。
李世民得知後大喜,不過卻沒有讓其班師回朝,而是直接率兵去了西域,去闐池和姬鬆會合,聽從郕國公調遣。
除了這些人外,還有不少當年中下層將校,雖然現在職位不高,但本事那是沒得說。要不是時運不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早就升遷了,也不至於現在還在下麵打轉。
但這次李世民決定給他們一次機會,要是再把握不住,那就沒辦法了。機會給你了,但你不中用,那就怪不得他了。
李承乾這邊和沒閒著,老將那邊有父皇。他這邊就熱鬨多了,勳貴家凡是有些能力的孩子都被他叫來了。
原本家裡是不願意的,擔心搶了嫡子的風頭。但李承乾才不管這些,他需要的是有能力敢打敢拚的人,隻有什麼身份,他根本不在意。
庶子好啊,因為庶子在家不受重視,又要有點心氣都都想證明自己不比嫡子差。這些人裡麵有能力的人不少。
他們建功立業的心思比彆人要重的多,這些不從小錦衣玉食,不愁吃,不愁穿的,在家裡打壓下,也隻能在長安當個二世祖。
現在李承乾打算給他們一個機會,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至於能不能把握住,那就要看他們的本事了。
子毅可不是其他將領,要是一般將帥,將這些人給送去就是給人家添麻煩。但子毅不同,他可不在乎這些人的身份,這點李承乾比誰都清楚。
這些人中,張顗,裴行儉,高適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張顗就不多說了,裴行儉卻是難得的人才。
裴行儉出身於河東裴氏,唐太宗時期曾得蘇定方教授用兵奇術,而蘇定方又得到李靖和姬鬆的傳授,所以可以說裴行儉在軍事上是兩人的徒孫。
就在去年,突厥十個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引誘各附屬部落來騷擾安西,裴行儉用計俘虜叛亂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功升任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身兼文武兩職。可見其才。
說起他的祖父高侃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說起高適恐怕沒幾個人不認識的。此人今年才二十餘歲,但卻多次遊曆邊疆。
其詩作早已流傳大唐,已有自己風格,可謂是大唐盛世開啟之後的碩果之一,很是得父皇看重,時常帶著身邊做事。
這些人中沒一個是簡單,哪怕是看似紈絝子弟的他,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們也曾熟讀兵書,更是太白皇家書院的高材生,但因為某些原因一直名聲不顯。
一是家裡原因,這裡就不多說,高門大戶中這種捧高踩地的勢強太多了,說起都覺得丟人。
二來,是沒有機會,這次能來這裡,是因為李承乾下了均旨的原因,不然家裡能讓他們來?
看著座下人才濟濟,他此時才明白姬鬆說的那句話:大唐從來不缺人才,隻是缺乏發覺人才的渠道和公平的機會。
這不就機會來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