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二十四章(直播)(1 / 2)

長安城,看到天幕的眾人紛紛豎起大拇指。

“高啊,實在是高啊。”

“太平公主女中英傑啊,不愧是鎮國公主。”

“她的父親母親都是帝王,兩個帝王生出的女兒,哪裡會有差的。”

宣政殿前一些直至如今才知道政變內情的官員在聽到此事之後,也不由揚眉。

但是李隆基在前,他們不敢說些什麼。

隻能在李隆基的背後偷偷交換著驚訝與讚許並雜的眼神。

【首先我們要感歎,李隆基有一個好哥哥。李成器自始至終沒有生過奪嫡之心,李成器不生此心,那太平公主的離間計就沒有用了。他不僅沒有生奪嫡之心,他還把太平公主的離間計告訴了李隆基,讓李隆基有了提防之心。】

想到這裡,李隆基猛猛點頭,在心裡偷著樂。

對的對的,感謝大哥。

當時的情況萬分凶險,他是日夜都擔心自己的大哥對自己心有不滿,幸而大哥心中並無皇位,隻有他這個弟弟啊!

【李隆基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做,他知道,自己得做些什麼,喚起兄弟之間的感情。他命人製作了一個可供五個人躺下的,巨長無比的大被子。他要讓他的兄弟們清清楚楚看到他的態度。】

【看,五個人躺的大被子,我們兄弟五個日日在一起尚且不夠,還要夜夜在一起徹夜長談。全世界隻有我們兄弟幾個天下第一好。】

【他們兄弟幾人小時候就一起被關禁閉,整天在一起,自然產生了不比尋常兄弟之間的感情。尤其是李隆基和寧王李成器,他們雖然不是一母同胞,但是他們的母親是同一天死掉的,這更讓他們之間有了一份真情存在。】

四王紛紛想起了李隆基尚且還是皇太子時為他們製作的錦被。他們兄弟五個人那會的感情著實是不錯啊。

記憶回溯至五人一同被關押囚禁之時,那時是何等惴惴不安,害怕惶恐。

最小的薛王歎了口氣:“陛下雖不是我們長兄,但那會,也確實拿出了一個兄長的氣度。”

歧王表示認同:“還是陛下教我寄情於詩書樂理,以此來舒緩心中鬱結之氣,我這一手好琵琶也是多虧了陛下啊。”

寧王感歎:“當時雖不得自由,但兄弟之間吟詩奏樂何嘗不是另一種自由,猶記那時我吹笛,老四彈琵琶。還有陛下那一手羯鼓,打的甚是漂亮。”

可惜兄弟之間親密無間的日次終究還是過去了,李隆基雖尚且還是他們的三哥/三弟,但他還是那身居高位,高高在上的皇帝啊。

帝王之心難測,他們不能不小心謹慎著過生活。

也幸而陛下心中也仍存有兄弟情誼,比起曆史之上的那些皇帝手足,/,d./他們已經好過太多太多。

四王十分知足。

【此外李隆基還乾了一件事,他屢屢上書請求傳位給大哥。】

【他是真的想把這個皇太子的位置讓給大哥嗎?當然不是啊,他這玩兒的是以退為進。他懇切表達了讓位於李成器的意思,那就大大減少了流言的威力,並且他已經如此懇切想要把位置給自己的大哥了,那他的好大哥還會生他的氣嗎?當然就不會了。】

【李隆基的這個舉動讓李成器的心裡舒服太多了。他心裡自然也知道,李隆基的功勞比他高太多,李隆基表現出來的政治才能才十分明顯。他所占著的是一個長子的名頭,若真爭起來,他應當是爭不過李隆基的。】

李隆基聽著神音將自己那些小心思抽絲剝繭一般,一點一點分析給眾人聽到,臉上有些掛不住。

他是出了名的兄友弟恭,讓位於大哥以表對大哥的尊敬之情,以表達兄弟之間的和睦

之意,這是一樁美談啊!

被天幕這麼一分析,兄弟們該如何想他,文武百官們該如何想他。

他是沒真的想讓位,但是這事是明白人心知肚明矢口不提的事兒,現在好了,全讓天幕捅出來了。

李隆基在心裡歎氣。

天幕捅的何止這一個窟窿,等天幕結束,又是一輪工程量極為浩大的縫縫補補。

寧王看著天幕,聽著神音所講李隆基並非真心想把皇太子一位讓於他,最終也隻是笑笑。

是的,平心而論,三弟的才能和心機都遠高於他,他才是那個真正適合於帝王之座的人。

【這大概也是李隆基登基之後,對他的兄弟們那麼好的原因之一。感情是相互的,在李隆基登基之前,寧王李成器就展示了兄弟情誼在他心中的分量,李隆基自然願意回報。】

四王聚在一處,以寧王李成器為首,齊齊點頭。

陛下心中仍有兄弟情誼,他們已然十分滿足了。

【接下來我們要感歎的是,當時的朝堂上有一批正直的大臣。】

【他們是徹徹底底的李隆基一派嗎?並不儘然,與其說他們維護李隆基,不如說他們在維護皇太子。他們出於一片公心,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維護國家的政治穩定。】

說到這個宣政殿前的大臣們全都收回了看戲的心情。

這回可不是聽皇室秘聞的時候了。

聽聽天幕講的什麼?

“正直的大臣!”

“出於一片公心!”

“目的隻有一個!”

“維護國家政治穩定!”

天幕這是要誇人了,他們感受到了。

天幕說這話的意義已然不同了,這不單單是一句褒揚,這是來自一千三百年之後的褒揚,這是被已經被記入史冊的。

他們為官圖的是什麼啊?

是為了贏得生前身後名啊!

現在借著這個機會,他們可以提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名留青史啊!

【以四位大臣為首,這四位大臣分彆是——】

有些資曆在身上的官員齊齊冒頭。

最迫切的兩個當屬姚崇和張說。

他們兩個在陛下為皇太子之時,是力排眾議保陛下啊!

他們能在這四位被後世認定的“一片公心”“正直”的大臣之列嗎?

【第一位大臣是,韋安石。】

眾人腦袋又齊齊縮回。

不是他們。

有資曆尚且年輕的戳戳身邊資曆深的:“韋安石是何人?未在朝堂見過他啊?”

“韋安石啊,太平公主有言‘朝廷之臣傾心東宮’,離間陛下與太上皇的關係,韋安石力保陛下,認為這是亡國之言。後來被削去實權。”

“之後韋安石的女兒病逝,他的妻子懷疑是女婿寵婢所為,將婢女毆打致死,韋安石也因此被貶為蒲州刺史。”

年輕官員不解:“可他護陛下有功……”

“他後來因為得罪陛下寵臣薑皎,又被貶啦……”

“那他現在呢?”

“唉,死了,罪名貪隱官府財物,但是真貪汙還是真被陷害,就不得而知了。”

“可憐他四朝為宰啊,得武帝稱讚其‘政表於能官,仁明彰於鎮撫’,誰曾想是如此淒涼的結局。”

“哦呦……”

眾人一陣唏噓。

李隆基隻聽得背後竊竊私語之音,能感受到他們在唏噓,唏噓些什麼?

經過天幕提醒,他想起了曾經的相護之情,探頭問身後的姚崇:“韋安石何在?”

姚崇沉默片刻道:“已病逝於沔州。”

李隆基驚訝:“逝於何年

?”

姚崇又沉默了片刻:“今年。”

李隆基刨根究底:“因何而逝?”

“因……薑晦上奏,稱其貪隱官府財物。”

李隆基想了想:“韋安石不應當是那種貪汙之人啊。薑晦,薑皎的弟弟……”

話未說完,呆若木雞。

他想起了這件事。

他還是臨淄王的時候,薑皎是與他一同打球狩獵的至交好友……

此案結的草率,韋安石恐怕是被冤枉的。

李隆基帶著擔憂看向天幕,該不會又給他抖落出來吧?

這事實在再小不過。

這等細小的事情,天幕確實沒有再提。

天幕沒有提,李隆基反而坐立難安起來。

他被天幕掀飛已然習慣,此時不被掀了,身上卻像是長了虱子,總覺得哪裡都不對勁。

嘖,不應當啊?

奇怪啊,真是怪事兒。

他和薑皎玩的好,確實將他放在了不配於他的官位,他是有些私心,他承認。

但是天幕怎麼不提了呢?

為什麼就不提了呢?

天幕是不是在點他,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李隆基像是挨打多次,但有一次乾了壞事沒有挨打的熊孩子,提心吊膽的。

他已經決定了,不論天幕是否會把這事兒捅出來,都要給他的好朋友降一降位份了。

要以賢任人,不能再讓天幕抓到他哪怕一點點的小辮子!

【第二位大臣是,宋璟。】

張說與姚崇期待的目光又暗淡了下去。

怎麼第二也不是他們。

兩個人互看了一眼,彼此並不順眼,甩了甩衣袖。

【之前說的,太平公主去拉攏的大臣就是他,但他為人剛正,又一心惦記政局安穩,認為李隆基有大功於天下,太子之位為李隆基毋庸置疑,所以站在了李隆基那邊。】

李隆基心裡因為韋安石的逝世有幾分不是滋味,同時更是擔心朝臣因他此舉而與他心生嫌隙。

他連忙開口問:“宋璟如今如何?”

姚崇終於有話講了,他帶著幾分欣慰道:“為廣州都督,一心為百姓乾實事,教百姓燒瓦代竹茅蓋房以避火災,頗有成效!”

李隆基滿意了:“好啊!”

這回天幕抓不到他什麼小辮子了!

【第三位大臣是,姚崇。】

剛回答完李隆基的姚崇就聽到了天幕的提名。

哦?千年後的後人,還知道他姚崇之名。

他站直了身子,理了理未生褶皺的衣冠,順便分了張說一點點視線。

張說更不爽了。

他生來就是來壓他的!

既生姚崇,何生張說!

他當然承認,論乾實事的能力,姚崇是比他強那麼一點點,但是比文,姚崇自然比不過他。

隻是陛下登基初期,需要做實事的人才,張說看得透徹。

但他心中仍舊是不爽的。

張說把自己身子往姚崇更遠處挪了挪,看都不願意看他。

【姚崇乾的事情就更刺激了,他和宋璟一起,勸唐睿宗把李隆基的兩個哥哥給弄去當刺史,讓李隆基的兩個弟弟當太子衛隊的統帥,太平公主則應該遷到東都洛陽安置。】

【兩個哥哥去當刺史,就沒人再能威脅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兩個弟弟乾脆直接化成了李隆基的助力,最後把太平公主再調離長安,這是讓李隆基徹底坐穩太子之位。這裡可以看出姚崇的政治素養是非常之高的。】

姚崇又暗戳戳看了張說一眼。

那意思,看到了嗎,天幕裡的後人說了,政治

素養,非常之高!

張說看都不看姚崇。

完全不理。

但這並不妨礙姚崇高興,這是來自後人的肯定!

李隆基回頭也給了姚崇一個肯定的眼神。

那意思:乾得漂亮!

【第四位大臣就是張說了。】

張說大喜,終於說到他了啊!

張說終於得到機會也有了底氣與姚崇對視了,他狠狠看了姚崇一眼。

【張說更直接了,他直接說讒言流竄是為了離間東宮和李旦之心,希望李旦讓太子監國,流言一定不攻自破。太子監國啊,這不僅僅是想讓李隆基坐穩了位置,還想直接把權力打包送到李隆基的手裡。】

【張說維護李隆基,也是出於一些師生情誼的。】

李隆基回頭也給了張說一個肯定的眼神。

朕的老師,甚好!

【不得不說,這幾個大臣一個比一個猛,一路為李隆基保駕護航。】

此時李隆基身邊兩位肱股之臣,且這兩位大臣在神音口中,皆是一心為國,身懷治國之能的忠臣。

這無疑是考試的時候把答案給他,讓他照著抄。

此時他需要擔心的,是韋安石的逝世、以及上官婉兒之墓帶來的負麵影響。

【最後該感歎的是李隆基的父親李旦。我們剛剛說到太平公主利用星象變化,令術士去對李旦說,彗星變動,意味著除舊布新,而象征著皇帝的武仙座星又動了,這是太子應當做皇帝的意思。】

【從古至今,能坐上皇帝位置的猜忌心都很重,李旦這時候才當了兩年的皇帝啊,才兩年,太子就想當皇帝了?這是不把他放在眼裡啊!】

【推測一下正常的皇帝會做些什麼?猜忌自己的兒子,認為自己的兒子要謀權篡位,廢黜皇太子!李隆基要麵臨的是什麼,那是滅頂之災啊!】

【但是事情的發展走向完全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李旦做了什麼呢?】

【他聽到術士的這番話,直接了當地說:“傳德避災,吾誌決矣!”既然天象是這樣,那便順應天象,快快傳位給我的兒子吧!我已經決定了,誰都不要來勸我!】

彈幕又炸鍋了。

【我直接單手走一個六。】

【這是在整個曆史上都石破天驚的舉動吧?震驚到我了。】

【你們都在感慨他的舉動,而我隻感慨李隆基有一個好爹。我也想要。】

【一個好爸爸,少走幾十年的彎路。】

【應該提一嘴的是,李旦登上這個皇位也是靠的他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政變,不過他也確實是千古難遇的奇葩皇帝就是了。】

【能當皇帝的哪個舍得放下手裡的權力啊?】

【李旦後期確實也有點不舍得來著,李隆基為了獲得權力和打敗太平公主,不是又發動了一次政變嘛……小聲嗶嗶。】

【但是單看這裡,不妨礙他是一個好爸爸!】

【這麼說,李隆基一家子的感情確實很好嗷?兄弟之間的感情很好,父子之間的感情也還可以。】

【唉,就是可憐了我的太平嗚嗚嗚。】

神音繼續。

【其實在這件事之前,支持李隆基的大臣都被太平公主剪去差不多了,那時候的李隆基算是一個損兵折將的狀態。如果在這裡,李隆基他爹按照常理出牌,我估計在這場和太平公主的鬥爭之中,李隆基的贏麵不大的。】

【如果他輸了,太平公主贏了,或許那個像流星一樣劃破天際的紅妝時代,還能繼續延續著。】

【隻可惜,曆史沒有如果。】

【公元713年,也就是開元的元年七月,太平公主自縊而亡。】

【自此,

那個讓女子熠熠生輝的紅妝時代,徹底拉下了帷幕,女性退出政治舞台,在此之後的曆朝曆代都在不斷加深對女性的束縛,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封建王朝中的女子,能如大唐女兒一般明豔動人。】

【我們無從探尋太平公主的墓,也無法得知太平公主的名。】

【在婉兒的墓前憑吊的遊客,心裡懷念的何止一個婉兒,他們也在懷念太平啊,懷念那個大唐鎮國公主。】

【那些認為太平公主在上官婉兒之死上大做文章的人,認為太平是出於政治目抬高婉兒之名,可太平公主她真的抬高了婉兒嗎?】

長安城的眾人議論紛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