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府兵製又不是他發明的,是老祖宗傳下來的。
他也是沿用上頭傳下來的府兵製罷了。
李隆基甚至對自己進行自我安慰以及心裡疏通。
沒事沒事嗷,他們不是在罵你,他們才沒有說你沒錢呢。
【這些人空閒時當農民,戰爭時要戍守邊疆,除此之外,在平常沒有戰亂的時候,還有輪班兒去朝廷擔任衛士。】
[……我隻能說,還是古代會用人。]
[充分發揮了每一個勞動力的價值。]
[是的,感覺他們好忙啊。]
[他們的力氣一絲一毫都沒有浪費,都用在了建設國家上。]
[真的,我哭死,原來古代朝廷那麼窮的啊。]
[從今以後再也不做穿越夢。]
[穿越不成公主和世家小姐還是兩說,要是直接穿越成村姑,剛穿過去丈夫就上戰場了。]
李隆基撓了撓頭,感覺從字裡行間來看,後人好像不是很認可府兵製?
他們似乎在吐槽國家太窮了。
一千三百年後的國家很富有嗎?軍隊很有錢嗎?
百官們記筆記:原來朝廷那麼窮啊。
其實,其實還好吧?
眾人對視一眼,一種奇怪的感覺在大殿上蔓延著,但誰也沒有說出來。
後人好像在嫌棄他們窮。
朝廷窮說到底還是他們做官的沒有能力,不能讓國庫豐盈起來。
眾人齊齊歎了口氣。
感覺雖然不是如張公那般,是這個天幕指定的主角,但他們莫名感覺自己每一人都參與到了這個天幕中。
天幕吐槽朝廷沒有錢,可不就是在吐槽他們嗎?
能怎麼辦?
檢討吧。
天幕結束後,寫個幾千字一萬字的檢討,好好分析一下,為什麼他們這麼多人在這裡,依舊不能讓國庫充實起來的原因。
【府兵製最大的好處是,國家不用再養兵了,這大大減少了國家的財政負擔。那這個負擔轉移到了誰身上呢?轉移到了府兵的身上。這種負擔不僅僅是他們需要自備武器的負擔,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軍事情況的不斷變化,他們的負擔越來越重。】
【按照唐律例的規定,成年男子二十歲開始服兵役,六十歲免除兵役。服兵役是義務性質,每一年都要有幾個月義務勞動的時間。他們的兵器、鎧甲、食物,都需要自己準備。】
【這樣兵農合一的模式,在規模較小且戰爭並不頻繁的國家是容易實現的,但是唐朝人口數量不斷攀升,並且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戰爭的次數較之以前大大增加,但戰爭勝利後的賞賜力度卻遠遠不如曾經了。】
【這些府兵在一個又一個血淋淋的事實麵前看清楚了,去了戰場是不一定能活下來的,就是戰爭結束後僥幸活下來,身子也受了重傷,能回家安穩種地的時間也不多了。】
【地種不好,收成就不好,收成不好,就沒有錢,沒有錢就沒有去戰場的兵器,要想獲得錢,最後隻能把地給賣了。那賣了地,還能從哪裡賺錢呢?於是府兵隻會越來越窮,他們不僅僅窮,生命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所以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人再願意去當府兵了。】
【到唐玄宗李隆基執政的時候,無兵可召的情況已經十分嚴重,甚至調不到最夠的人手到長安當宿衛了。】
[原來這才是姚崇在開元初年,在“十要事說”裡禁止窮兵黷武的原因啊。]
[在開元初年,姚崇就看到了府兵製背後的危機了。]
[可惜當時沒有什麼好的處理辦法。]
[博主說到府兵製,張說是不是做了什麼改革緩和了朝廷和士兵的矛盾啊?]
[這麼看姚崇和張說好像是在傳遞接力棒。]
[姚崇發現問題,卻沒有好的辦法,所以隻能讓李隆基在開元初不要打仗。]
[開元中期,接力棒就傳到張說的手上了。]
[姚崇未完成的課題,希望張說能給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吧。]
朝廷上的氣氛瞬間就凝滯下來。
講到戰爭,眾人不免聯想到百姓流離失所,去無可去的場麵。
那些身受重傷,僥幸或下來的士兵,儘管返回到家鄉,可能也沒有幾年活頭了吧?
原來早在十年前,姚公就已經具備此等前瞻性了。
虧他們隻抱怨無人應官府號召,而無人去深想其中存在的根本原因。
說到底他們還是活的太安逸了些。
他們完全不知府兵製帶來的一連串連鎖反應,更不這製度發展至今,造成的嚴重後果。
甚至於今天,在張公提出改革的時候,還有一些人持反對意見。
應當被反對的哪裡是張公的改革啊,應當被反對的是他們啊。
眾人閉緊了眼睛,陷入深深的自責懊悔中。
聽天幕之言,他們才知道這弊病由來已久,已經存在這麼長的時間。
幸好有張公。
幸好張公不像他們,閉塞耳目。
此時張說心裡有種其妙的感覺。
“傳遞接力棒……”
什麼是接力棒,就是姚崇遞給我的木棒嗎?
“開元中期,接力棒就傳到了張說的手上。”
這接力棒指的是府兵製,還是整個大唐?
張說隱在袖子裡的手顫顫巍巍。
激動的。
天幕把他和姚崇放在一起對比了哎?
而且這對比不似剛剛他和張嘉貞的對比,一個落下風,隻為襯托另一個的存在。
天幕的這次對比,是把他和姚崇放在的同樣高的位置。
開元初期姚崇。
開元中期張說。
嘿嘿。
張說摸摸下巴,感覺這樣一前一後的稱呼相當其妙。
那是姚崇啊,那是唐朝四大賢相的姚崇啊,和房玄齡、杜如晦並稱的姚崇啊。
現在天幕把他和姚崇放在一起對比,而他尚且沒有落在下風。
這是不是說明,他和姚崇還是有一比之力的?
或許後人在選四大賢相的時候,也把他張說的名字羅列其中,但最後經過幾番掙紮和對比,姚崇以極小的優勢勝出,後人這才把他剔除四大賢相之列。
是這樣的對吧?
張說又開始做夢了。
事實上,張說和姚崇鬥了半輩子,但張說心裡是清楚的,他確實是比姚崇差那麼一點的。
補上那一點的差距,始終是他心裡的執念。
姚崇把“接力棒”交到他手上,那他就會好好拿著。
【在這個時候,張說又開始向李隆基提建議了。既然府兵製的免費兵招不來了,那就花錢雇吧。隻要身體素質過關,就不要管出身經曆了。把義務兵變成一份職業,隻要我們給錢,就總有想賺錢的人來應聘。】
【張說這個提議的效果可謂是立竿見影。唐玄宗派人在長安附近張貼通知,果然有很多年輕體壯的年輕人來報名,短短八個月,招募的人數就達到了十二萬人。而這十二萬人的選拔標準是身體素質,所以他們的質量和之前的府兵相比,是大大的提升了。】
[張說挺能乾的。]
[上天能派一個張說來幫我乾活嗎?感覺他很有用的樣子。]
[這樣的宰相,李隆基我勸你珍惜。]
[感覺張說的本領和姚崇也差不多?是我的錯覺嗎?]
[前麵的,你不是一個人。]
天幕誇張說,不僅僅是張說一個人的興奮,更是包含李隆基在內兩個人的快樂。
張說的確能乾,但是張說是在幫誰乾活啊,是在幫他李隆基乾活啊。
“上天能派一個張說來幫我乾活嗎?”
哈。
李隆基看著天幕上這自命不凡的發言,覺得好笑。
想要張說?
不給。
看到這個張說了嗎?
我的。
朕的宰相,朕的左膀右臂,哪裡能派給你一個區區凡人去乾活兒。
朕的大唐盛世還需仰仗張說幫忙建立呢。
繼姚崇去世、宋璟罷相之後,李隆基發出了第三輪的呐喊。
張愛卿,朕的好愛卿!
“這樣的宰相,李隆基我勸你珍惜。”
哈。
李隆基在心裡翻白眼。
這還用你說,朕這樣英明的人,還用你提醒嗎?
【但是在曆史記載上對這場改革的評論並不友好,比如司馬光就在《資治通鑒》對張說改府兵製的這個行為大肆批評了一番。】
張說渾身舒適的肌肉瞬間就繃緊了。
批評?
司馬光是誰?
《資治通鑒》是什麼?
曆史記載?
司馬光是在他之後的人嗎?在《資治通鑒》上批評他了?
可天幕之前還說,這場改革好像還不錯的樣子?
就是現在來看,花錢雇傭士兵也沒有出現什麼大亂子啊?
張說左思右想,不得其解。
他收回了臉上得意的笑容,連帶著一顆膨脹的心都收縮了起來。
所以他這個行為到是是好的還是壞的呢?
虎軀一震的不僅僅是張說一個人,還有李隆基。
要知道,這個意見是張說提出的,但是下達命令的人是他,這就說明張說的建議在他這裡是過了關的。
如果這個建議有問題,那就是張說有問題,張說有問題,他李隆基也不能乾乾淨淨被摘出來。
他沒做錯什麼的時候,天幕尚且會發散思維到那些未來他做的不堪之事上麵,要是他現在真做錯的什麼,天幕不得一口一口唾沫星子噴死他啊?
這天幕還不單單是他一個人看。
不僅僅是後人要罵他,現在的人也要罵他。
李隆基本以為自己的心裡足夠強大,在現在察覺到自己內心驚恐情緒的時候,他尚且明白,是自己修煉的還不夠到位了。
李隆基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因此他也不覺得張說這個建議有問題。
連帶著,他遷怒到了司馬光身上。
司馬光是誰?哪個朝代的?唐朝的嗎?就在朝堂之中,還是隱於鄉野之間?
為什麼要說胡話?!
為什麼要汙蔑朕的,好!愛!卿!
【司馬光認為,兵農分家,就是從這裡開始的,這是大大的不好啊!他為什麼覺得兵農分家不好呢?說到底,從短時間來看,兵農分家加重了財政負擔。但是長久看來,兵農分家利大於弊,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工更加精細化是一個曆史趨勢,張說的這個建議正是順應了曆史趨勢。士兵專職乾一件事,專心打磨武功和提高身體素質,那整個軍隊的水平就必然提高了。】
李隆基和張說雙雙嗨起來了。
果然是對的!
他們沒有錯!
兵農分家就是正確的!
天幕說了,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順應曆史潮流的發展,分工高更加精細化。
雖然沒有完全聽明白天幕講的是什麼意思,但是天幕到底是誇還是貶他們尚且能分清的。
這是誇啊!
在天幕不再提及張嘉貞的時候,張說便不再執著於和張嘉貞對視刺激他了。
張說轉而和李隆基對視。
二人都在對方眼中看到了興奮、肯定、歡欣、自豪……等等一些列的積極情緒。
沒有一個評判的標杆,他們也像是摸著石頭在過河一般,不知道什麼有利於大唐的發展,不確定這樣的改革會不會存在什麼被忽略的弊病。
但天幕剛剛的話,像是給他們這項政策按上了一個肯定的印章。
兩個人歡欣鼓舞,得到天幕的肯定像是斬獲什麼大獎一般。
範進中舉的快樂也不過如此。
兩個人,一個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一個是文官之首的首席宰相,此刻恨不得起身擁抱慶賀。
但此時的場地和他們身居高位的麵子到底懸崖勒馬一般把他們勒住了。
淡定,坐好。
做一個穩重的皇帝/宰相。
【但是,張說這個提議真的是完美無缺的嗎?】
笑容在戛然而止。
兩個人並在一起,像是電影被按下暫停鍵的畫麵。
呆滯,且紋絲不動。
這是表示質疑了?
天幕要是這個說法,那後麵可就不會跟什麼好話了。
李隆基和張說再次對視一眼,這次,二人都在對方眼中看到了彼此的無措。
完了,要被說了。
張說恍然驚醒。
他單知道天幕是要背刺張嘉貞的,為什麼忘記了天幕或許也是要背刺他的呢?
此刻,他隻能在心裡默默安慰自己。
無妨,自己畢竟才當了這麼短時間的首席宰相,若是天幕指出他日後會犯什麼錯誤,他一一記錄下來,到事情即將發生的時候,及時遏製錯誤的發生。
幸好幸好,天幕出現的早。
不是像姚崇那樣,臨近他罷相了,才出現關於他的天幕。
天幕要是出現那麼晚,黃花菜早該涼了。
就像現在案幾上的沒屁股雞,涼的透透的。
【回憶一下張說的建議,既然府兵製的免費兵招不來,那就花錢雇吧。隻要身體素質過關,就不要管出身經曆了。發現哪裡會造成弊端了嗎?】
李隆基和張說第三次對視,這回他們的眼中連茫然都沒有了。
眼睛裡心靈的窗戶,是腦子的門戶,他們看到彼此腦子的空白了。
發現哪裡會造成弊端了嗎?
沒有發現啊……
李隆基把視線給到下麵的百官,那意思是,你們發現了嗎?
百官因低頭而摩擦衣裳的聲音彙聚在一起,發出了不大但讓李隆基覺得甚是刺耳的聲音。
大家都沒發現?!
百官頭都不敢抬。
他們不敢發現張公的錯誤。
[花錢雇傭?花了太多的錢?畢竟那會朝廷窮嘛……哈哈哈哈]
百官:大可不必再一次戳他們的肺管子,他們會努力乾活的,爭取讓大唐早日走向富裕之路。
[是錯在了不管出身經曆,一律雇傭嗎?]
【錯在了不管出身經曆,僅僅以身體素質作為衡量判斷的標準。這回造成怎樣的後果?招募進來的有很多身體素質強的地痞無賴,這些地痞無賴無視軍紀,**便從中滋生,**一旦滋生,再強的身體素質,都難以轉化為戰鬥力。】
【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會造成的後果隻有士兵眼中隻有將領,而無朝廷,更無皇權。長此以往,被朝廷花錢招募來的兵,會在另一種意義上成為將領的私人兵。】
【最可怕的是,若這些統領士兵的將領再掌握了民政、財政大權,勢必會造成地方脫離中央,軍閥割據的場麵。一個不被重視的中央,還能是中央嗎?】
【這裡,埋下了安史之亂的禍根。】
安史之亂!!
聽到這熟悉的名詞,李隆基被嚇得站起來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