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章 不在一個維度(1 / 2)

外科教父 海與夏 8033 字 9個月前

第647章不在一個維度

梁教授仔細詢問病史,親自給病人查體,覺得沒什麼問題才放心。

這是他多年的習慣,科裡的疑難病例,他必須親自過手。

他的手術,術前必須親自問病史和查體。

就憑一張影像圖片,連病人的麵都沒見就上台開刀,這種事他是做不出來的。

查完體,梁教授將叩診錘收入白大褂的口袋中,說:“景先生,你這手術工程有點大,我們要好好準備,不要著急。”

景雲鬆盤腿坐在病床上:“不著急,你們慢慢研究,我把整個大中國的一流醫院都打一遍卡,想來想去,還是來這裡比較可靠。”

梁教授拍拍他的肩膀:“安心休息,排好手術我們就通知你,一般在周一,我們一定會儘全力。”

“辛苦辛苦,我等伱們消息。”景雲鬆全程輕鬆,不懼幾十個醫生大查房的大場麵。

因為醫生人數太多,有些醫生根本擠不進病房,聚集在病房門口,豎起耳朵聽裡麵的對話。

看完病人,幾十個醫生又呼啦啦地從病房到醫生辦公室,非常有氣勢。

其實作為教授級的醫生,最高光的時刻就是兩個,一是帶著整個科室進行大查房,二是開學術會時在台上演講,這也是年輕醫生追求的人生目標。

回到醫生辦公室,梁教授坐下來,細細思考這個手術還有沒有漏洞。

術前的準備已經十分充分,3D打印的脊柱假體也設計得沒什麼缺陷,估計今天就能打印出來送去滅菌處理,血管外科的支援也已經確定,如果術中發現主動脈和下腔靜脈確實受腫瘤侵犯,血管壁被破壞,缺乏正常完整的血管壁,提前置入人工血管,避免術中或術後大血管撕裂。

胡國林教授做事四平八穩,儘量滴水不漏,作為協和骨科新一代主任,他給人謙和低調的感覺,仿佛沒有什麼耀眼的成績,但是也完全挑不出任何毛病。

“止血你們打算怎麼處理?三個椎骨的全椎骨切除,出血會比較多。”

梁教授突然問道。

這麼基礎的工作,胡國林教授肯定準備充分,他沉著地說:

“對於術中的出血,我們有充分的預估,除了常規備血之外,我們還從三方麵著手完善準備,有腫瘤血管造影圖像做參考,我們會逐一結紮腫瘤的供血血管;術前也已經請介入科提前做過腫瘤主要供血血管的栓塞;術中必要時主動脈或下腔靜脈進行臨時限時阻斷。”

梁教授追問:“請介入科栓塞,有沒有考慮到腫瘤的供血血管與脊髓供血血管存在共用的可能,一旦栓塞,引起脊髓缺血損傷,導致截癱和大小便失禁?”

胡教授也是有考慮的:“術前的腫瘤血管造影時,已經對供血血管進行仔細甄彆。”

聽完胡教授的話,梁教授滿意地點頭,這台手術胡教授確實做到了滴水不漏。….

楊平也感受到協和的嚴謹,對任何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對待。

梁教授總覺得還有哪裡做得不夠,將手術過程在心裡梳理一遍,發現還有一個步驟不夠完美:用線鋸進行椎弓根切斷時,因為腫瘤已經包埋椎弓根,線鋸置入時難免損傷腫瘤,導致瘤細胞外泄,造成播散的風險。

胡教授到此采取了必要防範措施,利用特製導向器械進行貼骨穿刺,引導線鋸貼骨置入到椎弓根下麵,這樣對腫瘤瘤體損傷降到最低,這已經算是最佳方案。

因為就算有導向器進行貼骨穿刺,也存在腫瘤播散風險。

穿刺操作最完美的境界,穿刺時從腫瘤假膜與椎弓根骨質之間穿過,引導線鋸從腫瘤假膜與椎弓根骨質之間置入,但是腫瘤緊貼椎弓根,線鋸在往複拉動時,勢必損傷緊貼的腫瘤假膜,造成瘤體細胞外泄,汙染術區,違背腫瘤手術的無瘤技術原則。

梁教授也暫時想不到更好的替代方案,當然,如果能夠將腫瘤從椎弓根上帶著骨膜一起剝離下來,然後再植入線鋸,那樣更完美。

但是這種操作隻是理論上存在,手術實踐中不可能做到,而且容易分離時破損,這樣播散的風險更大。

梁教授覺得胡教授的處理已經是極限,於是問旁邊的楊平:“這個病例你怎麼看?尤其預防腫瘤播散,有什麼好方法。”

這個病例協和的處理非常周到細致,本來全國就沒有幾家醫院能夠完成這種複雜手術,一次性切除三個完整的椎體和複雜的脊索瘤,這可是脊柱腫瘤手術中皇冠明珠級彆的。

要是哪家醫院完成這樣手術,可以大書特書,醫院官網上宣傳個幾年都沒問題,而且每次學術會,將這種案例去跟同行分享,一定會收獲無數的尊敬。

要說還有沒到位的,就是切斷椎弓根這一步,經過有特殊導向器進行貼骨引導,還是會穿破腫瘤,導致播散風險。

楊平坦率地說:“手術計劃非常周密,幾乎沒有漏洞,就是置入線鋸這一步,我覺得最好先將椎弓根和椎間孔這裡的腫瘤完整剝離,剝離時帶著腫瘤的假膜和骨膜一起剝離,甚至可以帶著一點骨皮質一起剝離,全程不能破膜。”

“將腫瘤分離後,操作空間就寬裕很多,然後再置入線鋸,這樣可以大膽的鋸斷椎弓根,線鋸不會緊貼腫瘤,導致摩擦或切割損傷,無需擔心腫瘤播散風險。”

將椎弓根和椎間孔部位的腫瘤提前分離,還帶骨膜,梁教授也想過,但是操作難度太大,沒有可行性。

梁教授對宋雲說:“將腰椎及腫瘤三維重建的圖像再放大一點。”

梁教授沒有馬上讚同或反駁楊平的話,而是重新研究影像圖片。

經過重新研究影像圖片後,梁教授的眉頭更加緊皺。

這個方法是最好的,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腫瘤播散,可是手術難度最高,無法實現,而且椎弓根上下圍成的椎間孔是神經根出入的通道,稍有不慎會損傷神經。….

在這麼狹窄複雜的空間進行腫瘤的分離,假膜不能破,還要帶著骨膜,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按楊平的說法,最好帶一層皮質,那麼就要使用精細的骨刀,操作就更加不可能實現。

思考許久,梁教授才搖搖頭:“理論上這是最好的方法,但是現實中沒辦法做到。”

“而且,我覺得,整個手術以腫瘤為中心,進行假膜外操作,凡是遇到骨質的地方,除了椎弓根這個部位要切斷,其它部位不用理睬,腫瘤帶著椎骨一起切除,將椎骨當成腫瘤的一部分切除時,整個腫瘤假膜帶著一層幾毫米厚度的周圍正常組織,這樣腫瘤切除最完整,不用擔心瘤細胞外泄。”楊平指著屏幕上的三維圖像。

腫瘤的細胞就像種子,一旦散落,它們以後就會“生根發芽”,成為複發的源頭。

所以腫瘤手術有一個叫做“無瘤技術”的操作原則,這個技術就是強調整個手術過程要將腫瘤與正常組織隔絕,不能讓腫瘤汙染周圍正常組織。

梁教授轉頭看了楊平一眼,以為楊平沒聽到自己的話呢。

於是再重複一句:“你說得很好,但是不現實。”

現在這個腫瘤極為複雜,就椎弓根這一點按照你的辦法去操作都是無法實現,還整個腫瘤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切除,更加不可能。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怎麼可能做到這樣精確的操作,要是在平坦寬闊的術區還好,這裡可是解剖非常複雜,尤其骨性空間極為狹窄,全是旮旯死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