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7章 又是教授?(1 / 2)

外科教父 海與夏 7919 字 2024-04-27

中飯是邱若請大家的,她說是為了感激楊平,以後會經常麻煩楊平,向楊平請教專業問題。

為了節約時間,中飯吃的很快,邱若本來想借這個機會跟楊平聊一聊,哪知道這家夥是個工作狂,席間有限的幾句話也是在聊病例的事情,完全沒注意精心打扮的她。

吃完中飯,大家又回到科室聚集在一起討論病例。

這種病例討論形式上不是很正式,大家不用正襟危坐,輕鬆地圍在一起,暢所欲言,誰也不用擔心說錯話,但是科室病人的治療方案就是這樣經過討論後做出決定的。

“徹底切除腫瘤已經不現實,但是可以進行姑息治療,將刺激神經根的腫瘤予以徹底切除,解除腫瘤對神經根的刺激與壓迫,從而解除或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對頸頸椎血管母細胞瘤的患者,這是最後的結論。

這樣的腫瘤與頸髓就像牛奶倒進沙子裡,再把牛奶與沙子徹底地分開,清除牛奶的同時,勢必傷及沙子。

手術大方向已經確定,至於如何在錯綜複雜的椎骨旮旯裡動刀子,那是技術水平的問題。

楊平在協和帶的團隊是獨立的,他們病房的病人都是科室的醫生自己收,宋雲是年輕的副主任醫師,所以一般是他出門診,孔偉權作為主治醫生,有時候也會出門診,病人一般都是他們兩收的,梁教授有時候也會收病人進來給他們。

這幫年輕人在協和異軍突起,現在成為標杆科室,成為其他年輕醫生的羨慕對象。

楊平剛剛來協和駐點的時候,協和答應的45張病床隻兌現10張,後來在梁教授和醫務處陸東來的爭取下,很快,45張病床齊數到位,這才有現在的45張病床。

而301那邊,在繼協和之後不久與楊平達成的合作,但是因為床位數的問題,合作實質上一直還沒有展開,因為在大醫院,床位數太緊張,太敏感,如果沒有爭取到新的床位編製,要拿出這麼多床位,就得從彆的醫生和彆的科室割肉,割肉是好乾的事情嗎?

協和要不是梁教授威望大,態度強硬,醫務處陸東來以及院領導極力配合,這45張床怎麼可以搞定,這45張床要涉及多少利益,得罪多少人。

先期的10張床是硬生生地從其它醫生和其它科室手裡掰出來的,後期追加的30張是協和的院長跑到部裡耍賴要來的。

301的床位後來是劉院長打報告,在上級的支持下,才特意為楊平單獨增加45張病床,45張病床在這種大醫院是翻天覆地的事情。

“這個病例,女,42歲,5年前出現雙下肢無力,1年前雙下肢無力明顯加重導致行走困難,診斷考慮腰椎椎管占位性病變!——”管床的博士介紹下一個病例。

“這是下麵醫院轉介來的病人,下級醫院考慮椎管內腫瘤,但是不敢確定,而且懷疑頸椎也有侵及,所以不敢做手術,把病人介紹到我們這。”

每一個病人,宋雲都要補充一些病史資料。

楊平看了一眼,直接說:“腫瘤可以排除,這是寄生蟲感染導致的炎性肉芽腫,很可能是是曼氏迭宮絛蟲,做手術吧,頭部磁共振呢。”

大家立刻麵麵相覷,被楊平這麼肯定的發言驚訝。

“頭部磁共振我催一催,這個病人昨天才入院的,以前沒有頭部mri,昨天宋主任指示做的。”

管床的博士望著宋雲。

宋雲雖然年輕,但已經是副主任醫師,因為博士畢業兩年可以晉升副主任醫師,當然這隻是在時間資曆的一個最低要求,如果要晉升,還有很多條條框框。

“這個病人既然有腫瘤的嫌疑,所以給她加做一個頭部磁共振。”宋雲解釋。

楊平在係統空間見過的病例太多了,這種病例的磁共振影像表現一眼就可以看出來,肯定是寄生蟲,而且看影像表現,寄生蟲最先寄生的部位在腦,然後遊走到頸椎,最後遷徙到腰椎安家。

“頭部是寄生蟲的老家,這裡隻是最後的落腳點,這個病人沒有癲癇的發作史嗎?”楊平追問。

管床的博士搖搖頭:“沒有,病人沒有提及。”

“她平時有陣發性咳嗽的病史,已經有八年這種咳嗽史,一直沒有找到原因。”宋雲又補充。

“陣發性咳嗽很可能是癲癇的不典型表現,神經內科有一句經典的話——任何不明原因的陣發性症狀,都不要排除癲癇。”楊平的三言兩語把大家本以為複雜的病例搞得清清楚楚。

“等頭部mri報告出來再看看,下一個!”

楊平因為節約時間,讓大家彙報下一個。

脊柱側彎的病人比較多,占了差不多一半,有一個比較嚴重的,還存在先天性脊柱裂,而且椎骨後側有缺損,導致脊髓往後麵膨出,膨到椎骨裡麵,這樣的情況,如果做脊柱側彎矯形,風險極高,很容易引起癱瘓,一般遇到這種情況,醫生會建議放棄手術。

看來收的這些病人裡麵很多是硬茬,楊平看完影像圖片後覺得可以手術。

因為這個科室是獨立的,與其它科室,與協和的骨科都是並列的科室,一切決策必須由他們自己做,除非請會診,其他醫生不得乾預他們,這是梁教授定下來的規矩。

這幫平時都是下級醫生的年輕博士,現在擔任起做決策主導者,如果在以前,他們的水平完全不夠,但是現在不一樣,他們是接受過最好的訓練,不管是理論水平還是動手水平都非常高。

其他的病例,比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股骨頭缺血壞死等等,都比較常規,討論的時候過一遍就行。

這邊還沒結束,那邊的頭部mri已經出來,當然,報告還沒有出,隻是出了圖片,頭部的mri還沒出報告,拿著圖片來病例討論,要是彆的科室,肯定覺得不合適。

可是這是楊平帶的科室,整個人體的影像圖片是基本功,即使身為骨科醫生,也要頭部的mri或ct。

“你看,高亮的白影,那是鈣化灶吧,如果這鈣化灶是絛蟲的遺體鈣化,那說明真的絛蟲起源於頭部,然後遷徙到頸椎,最後在腰椎落腳。”宋雲盯著圖片上的高亮白影。

“就是這樣,這鈣化灶的形態就是絛蟲的形成的,包括頸椎的鈣化灶,你看,腰椎也有這種鈣化灶,其它影像的特點大家能夠熟練識彆,不是其它影像特征性多麼明顯,而是平時看的數量多,自然識彆就容易,而這種脊柱的寄生蟲疾病大家碰得比較少,肯定就陌生。”

“這個病人安排手術吧,術中估計能夠取出活的絛蟲,你看,腰椎磁共振這裡的影像就是活體蟲,如果大家要對比,再做一個磁共振,肯定這裡的影像會有變化,伱看周圍還有很多蟲體的排泄物之類的。”

楊平指著圖片絛蟲的影像,提起了大家的極大興趣。

脊柱的寄生蟲病確實很少見,所以大家沒有經驗,沒有馬上識彆出來,經楊平這麼一說開,大家開始往這方麵搜刮知識。

幾十個病人的術前討論,下午四點多才完成,當然有些沒有太大難點的病人花費的時間比較少,重點放在一些疑難高難病例。

完成討論後,宋雲帶著楊平來到心臟外科。

為了節約時間,趁楊平在協和把手術做了,溫主任把小孩的住院排隊順序調了一下,下午出院病人空出床位,立刻護士打電話給小孩的家屬來辦理住院手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