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急診,一身輕。
這幾天休息,韓主任吩咐,不用參加顯微創傷骨科的交班了,就地休整,等待命令。
楊平宅在家裡,在網上查了一天的資料,列書單,運動醫學和關節鏡手術的書籍目錄,這段時間他集中力量專攻運動醫學和關節鏡手術。
係統空間可以,但是要消耗積分,提前把需要的書目列出來,在係統空間直接找這些書,這樣可以節約積分。
下午,剛剛整理完資料,張林就打來電話,一個兒科同事朋友的小孩,肱骨髁上骨折,看能不能幫忙手法正骨。
楊平讓張林把人帶到骨科門診,找一間空閒的診室,他現在就趕過去。
門診大樓是獨立的大樓,在雙子星大樓的右前方,與之對應的是左邊的急診大樓,兩棟八層大樓之間是一個小廣場,是醫院的消防疏散集合點。
骨科門診,大多數診室是固定的,但也有些備用診室,不固定誰使用,平時也有可能閒置。
張林找護士開了一間診室,已經帶著病人在那等了,兒科,他女朋友的科室,自然要給麵子,所以親自帶病人。
這個病人是蔡俊生的關係,傳說中的三博猛男之一,還是第一次近距離見真人,不是摳腳大漢,帥,流行的娘炮範。
楊平一進診室,跟蔡俊生握手,再看閱片燈上的片子,右側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移位慘不忍睹。
“怎麼受傷的?”楊平問家屬。
孩子爸臉漲得通紅,支支吾吾的:“上午吊單杠,摔下來,這邊著地了。”孩子爸指著肘關節。
不太對呀,以楊平學習手法正骨獲得的經驗,什麼受傷機製出現什麼結果,心裡明明白白,問家屬:“受傷當時你有沒有對受傷的部位揉搓?”
這種骨折移位,一般是二次損傷才會出現的結果。
孩子受傷,家長最大的自救誤區:先噴上一點藥水,再揉搓,猛烈的揉搓,理由是把瘀血揉散。
這一揉搓,輕的給揉成重的。
病人因各種原因隱瞞病史,也很常見,所以必須問清楚,下一步才好治療。
“沒有呀,拍完片就來這裡了。”孩子爸說。
孩子媽在一旁不高興,好像有話說,但是還是沒說。
孩子說:“我爸爸媽媽幫我拉了好久,痛死我了。”
楊平、張林、蔡俊生全被驚到了,張林說:“快點說啦,怎麼回事,說清楚,不然等下楊醫生去手術了,沒時間給你手法正骨了。”
媽媽終於忍不住,一五一十把整個過程倒出來了。
原來爸爸平時是個DIY狂,孩子跌倒,帶到醫院看醫生。
拍完片,醫生說骨折了,骨折有移位,要手法複位經皮鋼針固定,也就是微創手術,要到手術室麻醉下複位,經過皮膚穿幾根細鋼針固定骨折,四周後就把鋼針拔掉。
這麼摔一跤,還要手術,還要穿鋼針,爸爸認為醫生誇大了病情。
立刻做出睿智的決定,回去再看看。
自己到網上搜索資料和視頻,一通觀摩學習之後。
覺得治療很簡單,就是拉一拉,再屈曲肘關節,太簡單了,比修電視簡單。於是決定自己動手複位,再用硬紙板固定,網購一個肘關節支具,等到貨再換上支具固定,全套下來不要一百可以搞定。
一個人不好拉,按視頻操作,起碼要兩個人,於是找媽媽幫忙,媽媽不願意。
爸爸打氣:“簡單,我學會了,你放心,就是拉一拉。”然後再威脅一下:“去醫院鐵定手術。”
媽媽心一軟,開始幫著一起,拉得孩子哇哇哭。
拉完,紙板固定,煞有介事地摸一下:“可以了。”
媽媽不放心,一定要去醫院再拍個片,兩口子帶孩子到醫院,掛急診,爸爸跟醫生說:“醫生,拍片,右側肘關節的,隻拍片,其它什麼都不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