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暫且擱置(1 / 2)

在丁謂的刻意攪局下,這場遲來的朝會最終以‘失敗’而結束。

王曾一係,沒占到什麼便宜,丁謂一係,同樣也沒吃虧。

興學之議,暫時懸而不決。

畢竟,丁謂一係的人不是無端反對,他們拿出的數據,全都是真的,所有的帳籍,三司皆是有據可依。

另外,官家最初提到‘興學’,也是以‘裁軍’為前提的。

如今裁軍才剛剛開始,連具體的成效都沒見到,越過‘裁軍’的盈餘,直接‘興學’,是不是太過超前。

如果真這麼做,這不是典型的寅吃卯糧嗎?

今日吃明日,明日吃後日,如此反複,最終的結果隻會是無糧可吃。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朝議之所以沒有出結果,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李傑沒有明確的表露態度。

做大宋的官,必須要習慣一件事。

朝令夕改!

官家不表態,是不是表明官家反悔了?

這個問題,沒人敢問!

天子,九五之尊,口含天憲,豈能毀諾?

所以,大臣們隻能靠猜。

猜對的人,將贏得天子的青睞,這是官場的潛規則之一。

而李傑不表態的原因也異常簡單。

一個不會化大餅的領導,不是一個好領導。

興學之事,當然要做。

八零九零出生的人哪個沒聽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標語?

但現在的科舉製度,李傑並不喜歡,文章寫得再好,也不如為百姓乾一件實事。

當下的絕大多數官員,都是嘴強王者,文章詩詞,一個比一個寫得好,實務能力,卻一個比一個奇葩。

所以,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而且最好是跟著‘興學’一起改。

放眼古今,打一個巴掌,給一個甜棗,都是適用的。

改變以‘詩賦’取士的阻力,將會非常大,雖然慶曆新政唯一保留下來的政策是‘科舉重策論,輕詩賦’。

但現在還是乾興元年,距離慶曆年間尚未二十餘年。

二十年,足夠一代人徹底成長起來。

相比於範仲淹這一代人,現在的執政班子政風更加趨向於保守。

似王曾,他接受的是嶽父李沆以及伯樂王旦的思想。

呂夷簡雖然要開明一點,但也有限,嚴格來算,他亦是保守派的成員。

而丁謂、王欽若等人,倒是沒有具體傾向性。

上麵喜歡哪一派,他們就是哪一派。

這也是李傑沒有免掉丁謂的根本原因。

忠臣有忠臣的用法,奸臣有奸臣的用法,身為一個合格的領導,必須要將利用率提升到極致。

連油炸過手,都要炸出幾兩油來,何況是人了?

其實,相比於王曾等人,李傑反而覺得丁謂更加好用。

隻要是在掌控範圍內,任憑丁謂怎麼蹦躂,也逃不過他的五指山。

臟活,累活什麼的,交給丁謂、王欽若等人,準沒錯。

真宗在位時,也是這麼乾的。

東封西祀的時候,如果不是因為王旦不配合,哪有王欽若、丁謂上位的機會?

清流確實讓人放心,可有時候清流也固執的可變,一旦觸及到底線問題,縱是舍掉官身,也不會輕易妥協。

最知名最高的莫過於海瑞。

當然,清流不是不好,如果世間人人皆是‘海瑞’,那距離‘天下大同’的目標也就不遠了。

但這可能嗎?

不可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