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韋康獻冀城身亡,馬超擁隴右耀兵(2 / 2)

三國驍雄韓遂 姚戎 6489 字 9個月前

呂蒙聞曹操欲向江東用兵,勸說孫權夾濡須水口立塢堡。諸將皆曰:“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呂蒙曰:“兵有利鈍,戰無百勝,如有邂逅,敵步騎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孫權曰:“善!“於是修建濡須塢。

冬,十月,曹操東擊孫權。

董昭言於曹操曰:“自古以來,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處人臣之勢者也。今明公恥有慚德,樂保名節。然處大臣之勢,使人以大事疑己,誠不可不重慮也。“乃與列侯諸將議,以丞相宜進爵魏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

荀彧以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反對曹操晉爵魏國公,使曹操很意外,由是不悅。

等到出兵去擊孫權,曹操表請荀彧勞軍於譙縣,借機把荀彧留於軍中,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

曹操軍向濡須行進途中,荀彧疾留壽春,突然病故,葬於壽春(安徽省淮南市壽縣)。

傳言荀彧有三種死法,一說以憂薨,一說飲藥而卒,一說曹操送其一個空食盒,荀彧認為是“無漢祿可食”或“自采食等同自裁死”,於是自殺,時年五十。諡曰敬侯。

荀彧長子荀惲繼爵萬歲亭侯,與曹植要好,已娶曹操一女為妻。荀彧長女早已嫁給陳群為妻,生有一子陳泰。

侍中華歆代荀彧為尚書令兼軍師。

荀彧行義修整而有智謀,好推賢進士,故時人皆惜之。

有士人評荀彧,漢末大亂,群生塗炭,除非荀彧這樣的高世之才才能濟世也。然而荀彧沒有其它選擇,不選事曹操又能選誰事之哉?

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室之有也。

荀彧向曹操提出: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民望者非指庶民,乃指望族也。即要求曹操順從士家望族、降服諸侯豪傑、招攬天下英雄。曹操初始嚴格按此做,然而,官渡之戰後開始大肆招攬和封賞寒家人才,必然有違荀彧初衷。

荀彧佐曹操而興之,舉賢用能,訓卒厲兵,決機發策,征伐四克,以弱為強,化亂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豈在管仲之後乎!

管仲不為其主公子糾而死反而歸順公子小白(齊桓公),荀彧為堅守漢室而死,可見荀彧之仁複居管仲之先矣!

荀彧先後舉薦過戲誌才、郭嘉、荀攸、鐘繇、杜畿、嚴象、韋康等人才。

當初勸曹操取兗州,官渡之戰最危時勸曹操堅持不要退還許都,乃荀彧一生最大的二次明策。

十二月,有慧星掃過五諸侯。傳言此示帝心和重臣不利,或應荀彧之死。

民間算卦有錄曰:

五諸侯五星,在東井北,主斷疑、刺舉、戒不虞、理陰陽、察得失,亦曰主帝心。

一曰帝師,二曰帝友,三曰三公,四曰博士,五曰太史,五者常為帝定疑議。

星明大、潤澤,則天下治。五禮備,則光明,不相侵陵;暗,則貴人謀上;芒角,禍在中。

歲星犯之,兵起三年。熒惑犯之,大臣叛不成。太白犯之,諸侯興兵亡國;經天晝見,則諸侯受誅。

客星犯,王室亂,諸侯亡地,秦國殃;守之,諸侯親屬失位。

彗、孛犯之,執法臣誅,又曰貴臣當之,期一年。

雲氣犯之,色蒼白,諸侯有喪;不,則臣有誅戮。天下表大水。

韓遂猜曹操是想先將魏郡變成魏國,自己先當魏國公,再當魏王,最後是否代漢尚不得而知。

其南擊孫權本想再積一個大功勳堵住天下人的嘴,然後做魏國公。

曹操沒想到跟隨自己多年的荀彧成為當魏國公的第一反對者,荀彧沒有選擇,隻能以死明誌。

朝廷中漢臣大半都是荀彧提名所選拔,之後曹操很有可能對這些人下毒手。

韓遂一直有幻想荀彧能說服曹操接納自己,聽聞荀彧死訊後非常傷感和絕望。重做漢臣、匡複漢室之夢此生難成真矣!

荀彧初衷或想扶佐曹操恢複漢室,自成文官領袖,曹操成武將領袖。而曹操的初衷或同荀彧。待荀彧發覺曹操已改初衷時為時以晚,無力回天也,唯有自儘,給曹操留下逼死自己的惡名,為曹氏埋下禍根。

韓遂原本將荀彧當做候選人之一,讓張薑子帶引弓門客子孫轉成的新劍客助其暗擊曹氏,可荀彧沒忍耐住就死了,實在可惜,看來要另挑一、二個人選。,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