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白波山穀聚流民,東西兩隊比布陣(1 / 2)

三國驍雄韓遂 姚戎 4783 字 9個月前

郭太繼續介紹:“這一帶有大片露天的白色寒水石石膏、石灰石、粘土等山石礦,形似白色的波浪從山上瀑下到穀底,故稱白波穀。

寒水石又稱白水石、淩水石、凝水石,用於點豆漿製豆腐食用。或藥用,當地藥醫稱之味甘辛,大寒,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河東多地、界休、平周一帶的人傳說前幾年大疫時有中疫者吃寒水石湯活下來了,吾道場的符水中含有少量,但把握不好放量過大會吃死人的,放量小無效,這些都是煉丹方士們用命換來的配方。

河東的寒水石甲天下,界休、平周的寒水石和河東品質一樣。

石灰石拌粘土製成石灰漿用於建築,或用做食物儲存乾燥保鮮。秦漢遮虜障長城用過石灰漿。

本道場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大疫那年選中此地,用來供養無家可歸的道徒。徒眾大都來自破產的散農和工匠。

這些道徒破產後不願意歸附士家望族,仍然向往自由自在。本道正是提供場地,任其選址伐木蓋房、開荒、放牧,故深得道徒喜歡。

本道場從最初的白波穀一直向西擴,現已有約十多萬道徒拖兒帶口長期住此,有約三萬多道徒從周邊州郡每年來道場做一次儀式,捐錢捐布,取符水回家。這裡的人口已遠超過西河郡在戶籍的人口數。

白波穀一帶約有五千道徒,為一鄉。從穀向西每五千人成一鄉,已有二十個鄉,來投奔的流民人數尚在不斷增加。

道徒們平日裡采礦、製陶器、製鐵器、種山地、放牧牛羊馬、染布等。韓遂等見到有的道徒在作坊裡打造鐵器,有的在池中染黃布等。

這裡可耕地極少,故道徒多學羌胡人放牧或養家禽。礦石、器具、生畜由道場出售給周邊大族。所賺的錢和所捐的錢、布帛,由道場統一購糧食、衣物、鹽等用品,按人頭下發。道場還為道徒看病,免費派發符水治病,還組織道徒練武強身健體。

周邊州郡縣官府見有人用無人區山地幫官府養活大批流民,都支持吾等辦道場,不用交稅賦。其實官府懶得管這些流民。”

楊奉、韓遂、韓暹、胡才、李樂等都聽得出神了,各家望族們苦心經營幾十年甚至百年也難以達到十萬家丁,這位郭太隻用五年,沒花一錢,就聚攏和養活了十萬之眾,占據了千萬畝山地。這位郭太真乃非一般常人也。

韓遂詢問寒水石石膏、石灰石、粘土市價,郭太給出一斤價分彆為三十錢、二十錢、十錢。韓遂計算了一下,如果每年各訂一萬斤,加上運費,九十萬錢足夠了。

參觀完白波穀,郭太帶著眾人來到白波穀道場南邊,參觀道場塢堡。塢堡位於一座較高的山丘上,地處平周縣和界休縣交界處,堡前臨近從永安通界休的通道。道場的糧食和財寶都儲在塢堡內,塢堡內有地道通到野外。

韓遂覺得這種地道韓家可效仿,塢堡被圍時可出奇兵從地道出塢堡繞到敵軍後方襲之。

眾人登上塢堡最高處,一陣大風掃過,郭太扶正黃頭巾,精神大振,意氣風發地指著遠處幾個方位對眾人說:“從塢堡到並州太原郡郡府晉陽縣城二百五十五裡,騎馬趕路二日可達。從塢堡到並州西河郡郡府離石一百十裡,騎馬一日半可抵。從塢堡到司隸河東郡郡府安邑縣城三百五十裡,騎馬三日可到。從塢堡到並州上黨郡郡府長子縣城二百七十裡,騎馬二日可到。從塢堡到司隸河內郡郡府懷縣城五百裡,騎馬四日可到。到洛陽約五百三十裡,快馬四日可達。故這些地方的流民活不下去時,最後會選擇來白波穀。”

韓遂一旁聽著不知為何渾身毛發聳起,按郭太的意思此塢堡乃通衢五郡之地也。

參觀完塢堡,來到道場的太西莊苑。郭太手下安排宴席,眾人入座飲酒吃菜。郭太把手下十六位副手介紹給楊奉等,分彆是張顧、王凱、周佑、李山、田潔、左曄、魏列、丘簡、溫颯、宋嵐、孫艾、商度、甘逵、殷若、路班、丁童全是從道徒中選拔出來的,每個人都有善長。

晚上住在白波穀太西莊苑。

次日,郭太帶著楊奉、韓遂等眾人來到白波穀白水大校場觀看道徒練武。

白水大校場乃山嶺中的一處平地。郭太派跟精通排兵布陣的張顧舉旗示意,校場北口開進三百信徒刀盾步兵,二百信徒弓兵,三百信徒戟騎兵,二百信徒弓騎兵。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