彆部司馬黃肅,輕騎曲長池瑗、弓騎曲長郭並;
都尉韓發;
彆部司馬鐘郃,輕騎曲長宋嘉、弓騎曲長劉約;
彆部司馬師紀,輕騎曲長朱福、弓騎曲長祁登。
冀縣東羌校尉部;
校尉東起,兵力一千羌騎;
中軍彆部司馬良珂。
安定郡三水縣都尉部都尉韓奚,一百五十漢騎。
隴西校尉部;
校尉李磊,兵力一千五百漢步騎;
中軍彆部司馬吳賀;
都尉韓柄,彆部司馬韓逸、韓修;
都尉李方,彆部司馬韓定、韓球。
隴西郡首陽縣羌部落牙門將迷虎,五百羌騎;
隴西郡鄣縣羌部落牙門將餓何俾,五百羌騎;
隴西郡氐道縣麹山翅上和為翅一帶的氐部落中郎將楊浚,八百氐騎。
漢陽郡略陽縣氐部落裨將軍楊騰部下千騎長校尉楊奎,一千氐騎;
漢陽郡略陽縣氐部落牙門將蒲淵部下百騎長蒲餘,一百氐騎;
漢陽郡勇士縣羌部落牙門將迷貴,五百羌騎;
南安郡豲道縣羌部落牙門將燒戈頹,五百羌騎;
漢陽郡西縣皇家軍馬苑周邊的羌部落中郎將柯列,八百羌騎。
安定郡都盧城、瓦亭鎮羌部落牙門將迷瑞,五百羌騎;
安定郡高平縣和三水縣休屠各胡裨將軍兼安定屬國都尉郝寬,五千胡騎。
中郎將子郝全;
牙門將郝水;
校尉郝節、郝真、郝烏、郝曲、郝喬、郝童、郝尚。
第七軍為聯軍西羌軍:
偏將軍韓平,不計自經營兵馬,總兵力五千七百人;
中軍彆部司馬兼軍需彆部司馬韓也
金城郡臨羌縣西平亭湟中盧水胡中郎將伊德,一千二百胡騎;
金城郡臨羌縣西平亭休屠各胡牙門將金方,四百胡騎;
金城郡金城縣羌部落牙門將伐同伏,四百五十羌騎;
金城郡臨羌縣羌部落牙門將蛾遮璠,六百五十羌騎。
西鎮守備校尉部,駐防新地和西鎮;
校尉韓都,兵力一千五百漢騎;
中軍彆部司馬樓尚;
都尉韓承:
彆部司馬弭迪;鐵騎曲長蘇運,弩騎曲長辛欣;
彆部司馬韓翼;輕騎曲長孟翼,弓騎曲長楊古;
都尉韓應:
彆部司馬韓肥;輕騎曲長張複,弓騎曲長曾愈,
彆部司馬韓百;輕騎曲長宋韋,弓騎曲長王渭。
鐘羌羌騎校尉部,駐防鐘羌四鄉;
校尉尉遲銀,兵力一千五百羌騎;
中軍彆部司馬良其;
都尉梁嘠;
彆部司馬梁牙,輕騎曲長且皮、良合;
彆部司馬良波,輕騎曲長梁竹、且木;
都尉且伊;
彆部司馬梁溫,輕騎曲長且牛、良巒;
彆部司馬良付,輕騎曲長梁備、且司。
洮水南岸白馬羌騎都尉部,自經營;
都尉韓葉,四百羌騎。
西羌千騎部,自經營;
千騎長韓賁,四百羌騎。
第八軍為聯軍荊州軍,其中二千兵自經營,二千漢兵歸聯軍;
偏將軍孫威,不計自經營兵馬,總兵力二千人;
侍衛隊隊長,孫狼,十一歲,暫未領兵;
中軍彆部司馬兼軍需彆部司馬辛剛;
豐鄉城守衛彆部司馬東桂陽,兵力五百;
武關守衛彆部司馬王間,兵力五百;
都尉韓喜,駐守武關;
彆部司馬東南陽,兵力五百;
彆部司馬東南郡,兵力五百;
都尉韓阿,駐守武關;
彆部司馬東江夏,兵力五百;
彆部司馬東武陵,兵力五百;
都尉韓聿,向弘農郡南部發展;
彆部司馬東零陵,兵力五百;
彆部司馬東長沙,兵力五百。
第九軍為聯軍益州軍,全軍自經營;
偏將軍韓潼,自經營總兵力二千八百五十步騎;
中軍彆部司馬兼軍需彆部司馬辛理;
益州校尉部,總兵力二千八百五十步騎,治所為綿虒道;
蜀郡北部都尉兼聯軍益州校尉部校尉韓支;
中軍彆部司馬馬允,衛隊五十漢騎;
彆部司馬東蜀郡,二百漢步騎,鎮守湔氐道;
彆部司馬東蜀國,二百漢步騎,鎮守湔氐道;
彆部司馬東犍為,一百漢步騎,一百蠶陵羌騎,鎮守蠶陵縣;
彆部司馬東犍國,二百漢步騎,鎮守蠶陵縣;
彆部司馬東越巂,一百漢步騎,一百黑虎羌騎,鎮守汶江道;
彆部司馬東牂柯,二百漢步騎,鎮守汶江道;
彆部司馬東永昌,二百漢步騎,鎮守廣柔縣;
彆部司馬東益州,二百漢步騎,鎮守廣柔縣;
彆部司馬東漢中,二百漢步騎,鎮守繁縣;
彆部司馬東廣漢,二百漢步騎,鎮守繁縣;
彆部司馬東廣國,三百漢步騎,一百蠶陵羌騎,鎮守綿虒道;
彆部司馬東巴郡,三百漢步騎,一百黑虎羌騎,鎮守綿虒道。
涪陵韓家,自經營。
不計自經營兵馬,合計兵力七萬五千八百八十步騎,其中漢兵二萬七千二百八十人。
如果不算補充入的六千發羌兵,比上次清點出的兵力八萬五千八百五十人,上年至今戰損死傷約一萬六千人。
鐵騎部四千漢騎、精騎部四千漢騎,以及十個校尉部中的鐵騎和弩騎五千漢騎,乃聯軍全軍精華。
原韓宛的九個校尉部隻剩下一萬漢騎,由於漢騎不足,補上了八千羌騎,戰力大不如從前。
還有近一萬普通漢兵分布在其它各部。
除鐵騎部外,原韓宛的九個校尉部和西鎮守備校尉部配有鐵騎曲長,共用二千五百套鐵騎裝備。
近來有數個校尉部損失慘重,加上以前的損耗,鐵騎裝備總共失去數百套,庫存已無多餘,而且在用的鐵騎裝備中的鎧甲大都已破舊。
韓遂一次性撥六百六十七斤西域金幣分批整修鎧甲。
經成公英一番整軍,全軍各部煥然一新,韓遂逐一視察,給予讚許。,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