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 博弈聚攏關西將,觀棋悟透天下勢(2 / 2)

三國驍雄韓遂 姚戎 7599 字 10個月前

圍剿:封、團、罩、提;

攻擊:征、打、撲、虎;

肉博:夾、擠、逼、粘;

搶地:尖、長、立、並;

奇兵:點、飛、渡、枷;

援兵:托、靠、搭、接;

退兵:退、爬、貼、拐;

探兵:碰、刺、跳、拆。

韓遂、成公英對視一笑,齊讚此書對應兵家戰場常用戰法,易懂易學,實戰性很強。學成四十四式,基本功必然紮實。

韓遂道:“圍棋萬變不離先占角再占邊。棋盤若比做大漢天下,能稱為盤角的有東北角的幽州、東南角的揚州、西南角的益州、西北角的雍州。

能稱為邊道的北方邊道並州、東方邊道冀青徐三州、南方邊道交州、西方邊道涼州。

司隸、兗州、豫州、荊州為核四州。

當下孫權占東南角,劉璋占西南角,吾和馬將軍等雖占西方邊和司隸的四成,但還實握西北角。

天下大亂之棋開局不久,占東北角的公孫瓚竟然先亡了,似不合圍棋之義,故可判定公孫瓚所占之地並非東北角。幽州要一分為二,占遼東的公孫度才是東北角,而占遼西、涿郡等地的公孫瓚仍屬占東邊。

東邊由幽州的一半、冀州、青州、徐州,共三個半州組成。

可將一角的戰力定為九,一邊的戰力定為七,一核的戰力定為五。

袁紹與公孫瓚決戰時,袁紹占並州相當於占了一條整邊,占冀、青二州相當於占了一條邊的四成,故袁紹戰力為十一。

公孫瓚隻占有一條邊的七成中的一成,戰力為一。

袁紹的戰力是公孫瓚的十一倍!如此看來,公孫瓚敗於袁紹符合圍棋之理。

曹操從核四州的兗州起家,有如圍棋開局在棋盤中心布一子,似高手出手讓子,竟然一統核四州中的司隸的六成、兗州、豫州三州,並大有徹占冀、青、徐之勢。全靠與袁紹結盟,背靠背,借袁紹之勢。

官渡之戰時,曹操已擁有核四州的近三個州和半個青州、整個徐州,戰力為二個五,一個三,一個一,再加一個二,戰力合計為十六。

袁紹此時擁有並州、冀州、半個幽州、半個青州,並州戰力按七,故袁紹共有戰力十一。故袁紹敗。

官渡之戰時,如荊州劉表全力攻曹操後方,荊州戰力為五,則袁紹和劉表的戰力合為十六,恰與曹操的十六戰力相等,故或有戰平或一勝的可能,可惜劉表並未出全力。

當下,袁氏三兄弟擁有半個幽州、一個冀州、一個並州,戰力為十。

曹操占了整個青州,戰力增為十七。

孫權占揚州,為角,戰力為九。

公孫度占半個幽州,為角,戰力為九。

劉表占荊州,戰力為五。如進占交州,則戰力可增為十二。

劉璋占益州,為角,戰力為九,但受高聯、張魯各分去戰力二,故實際戰力隻有五。

交趾太守士燮如掌控住交州,則戰力為七。

吾和馬騰將軍及八將如合在一起,雍州九,涼州七,司隸三輔二,吾等戰力高達十八,超過曹操一個戰力!

馬騰將軍的戰力按地盤算,勉強算作二。如果馬騰將軍與吾分勢不和,吾之戰力減為十六,比曹操少一個戰力。”

成公英驚訝道:“主公觀棋竟參悟透天下之勢,真乃神奇精辟也!戰力之說更說明主公收服馬將軍父子之重要。

按此排名,吾等排第一、曹操排第二、袁氏排第三、孫權排第四、公孫度將弱但地優或排第五、士燮將弱但地優或排地六、劉璋地優排第七、劉表處於四戰之地或排第八、張魯排第九。高聯排第十或算為袁氏勢力的一部分,袁氏再增二個戰力對於排第三無影響。”韓遂讚同。

幾十桌博弈圍棋比賽下來,最後孔桂排名第一,傅乾第二,韓靈第三、張波第四、孔葉第五、馬抗第六。

蹹鞠比賽結果也出來了,踢破了多個鞠。楊秋隊第一,韓遂隊第二、馬騰隊第三、張橫隊第四、梁興隊第五、馬玩隊第六、成宜隊第七、侯選隊第八、程銀隊第九、李堪隊第十。

楊秋出資,十分風光地主持頒獎。

對博弈第一到第六名分彆給予六斤西域金幣到一斤西域金幣獎勵,其餘參賽棋手每人半斤西域金幣。

對蹹鞠各隊,給予第一名十八斤西域金幣,第二名十二斤西域金幣,第三名六斤西域金幣,其餘各隊每隊三斤西域金幣。

又抽最強棋手組成關西博弈聯隊,傅乾任主棋手,韓靈為副棋手,張波作次棋手,孔葉、馬抗為替補手。

再抽最強球技者組成關西蹹鞠聯隊,楊秋的參軍孔桂、韓遂的文才韓輪、馬騰子馬鐵、張橫的參軍梁泉、梁興的侍衛長校尉梁迪、馬玩的校尉馬原。其餘四家各出一個替補手。

十家首領聚會決定

接下來,

第一步,由梁興、成宜一同出資和主持,向涼州各家望族發起挑戰邀請賽。

第二步,由張橫、馬玩一同出資和主持,向雍州各家望族發起擂台邀請賽。

第三步,由馬騰出資和主持,向並州各家望族發起擂台邀請賽。

第四步,由侯選、程銀、李堪一同出資和主持,向司隸各家望族發起擂台邀請賽。司隸河東是三人的家鄉,故由三人操辦。

第五步,由韓遂出資和主持,分彆向益州、荊州、關東各家望族發起擂台邀請賽。

眾人對用博弈、蹹鞠打服各州的前景興奮無比,激動之情無以宣泄,楊秋忙命屬下擺開宴席,上酒上菜,眾人舉盅暢飲。

賽後不久,韓遂得知楊秋派參軍孔桂去給曹操送禮。,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