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漁者對問(2 / 2)

長歌當宋 我欲乘風歸 3241 字 11個月前

“自然是人的品行!”

隨著王曾的回答葉安立刻點頭道:“王相公說的是,在葉安看來也是如此,家中長輩說過,“便是有再好的格物之學,品行不佳者也難有成就!”儒學乃根基所在,非格物之學能夠取代的,葉安不才在陽城縣開設陽城書院,以培養格物之才為國朝用,且儒學與格物之學並重,甚至更重儒學!為的是讓那些孩子打好根基,這樹根若是歪了,樹乾長得再筆直又有何用?”

呼!

王曾長舒一口氣,他一直擔心的就是格物之學會動搖儒學的地位,要知道現在朝堂上的所有朝臣幾乎都是儒學出身,若葉安的格物之學與儒學有一點衝突,那必定會遭到群起而攻之,也會成為格物之學的滅頂之災!

王曾看向葉安,緩緩開口道:“你的格物之學老夫是極為看好的,可為國朝帶來大用!器物之高產,兵刃之量造便是那迷彩之服也有妙用。你還不知曉吧?前些日子裡曹利用接到奏報,說那定邊軍身著迷彩之服穿山越嶺,愣是從環州過了州界抵達保安軍所在,一路上無人知曉!直到農人瞧見大軍出現,飛報保安軍才知曉此事嘞!”

葉安嘿嘿一笑:“這便是格物之學的妙用,實用,隻要把格物之學與儒學巧妙結合,倆學相輔相成,國朝強盛指日可待!”

王曾點了點頭,事實證明格物之學是有大用的,並且王曾也通過葉安的種種努力,逐漸相信這個觀點。

畢竟事實是最好的廣告,葉安的創造發明給了王曾太多的震撼,遠的不說,單單是木活字便能讓整個大宋的教化產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若是這樣的格物之學再多些,王曾不敢想象日後是一副什麼景象,最少儒學之道會比現在更加昌盛吧?

王曾此次與葉安之間的交流其實是一場極為難得的對話,雙方之間不僅僅是為了扳倒王欽若而進行的討論,更是對格物之學與儒學之間關係的“友好協商”。

格物這東西雖然出來的晚,但不得不說它的效果太顯著了,這幾乎是整個地球上智慧的千年所得,在物質文明上的集大成者,唯一的短板就在於精神文明的領域。

而儒學在漢家文明之間的傳承已經深深的烙進了每一個百姓的心底,儒學的包容,儒學的智慧,儒學中的思想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那些批評封建禮教的人,過度的把那些念歪經的糟粕概括到整個儒學中,以至於後世人一提到儒學便認為它是中華文化中的糟粕,吃人的封建禮教就是代表儒學,這顯然有失公允。

儒學需要格物來煥發新生,同樣,葉安也需要儒學來給格物樹立精神文明,太快的物質發展終究會使得人沉淪與迷茫,隻有有一枚高舉的,熊熊燃燒的“火炬”才會讓這個王朝從容不迫的走下去。

否則一味的發展格物,就是在自掘墳墓,當物欲橫流的社會達到巔峰,當人們心中的信仰和基石消失,這個王朝,這個時代也將走向終結。

從一開始葉安便提倡格物之學與儒學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王曾在朝多年,若是連這點都看不清,也白做這麼多年的朝中重臣和相公了。,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