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應天府南京城外的災民數量很多,但好在應天府的規模夠大,這裡是按照陪都的規格進行設計的,所以有著寬闊的街道和坊市。
葉安粉碎白蓮社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從根本上滿足災民的訴求,並且將災民與白蓮社分離開。
分流災民同樣也是在減輕南京城的負擔,應天府雖說可以容納下數萬災民, 但一次性讓其儘數湧入城中必定是一場災難。
這數萬人入城之後的吃喝拉撒可不是一件小事,原本城中百姓同樣也會排斥這些災民,所以葉安才會將入城變得如此複雜,同時征用一部分歸德軍的軍營作為安置所在,並讓人開始搭建臨時的安置場所。
範仲淹對葉安的處理手段相當滿意,他想不到如何一下將這數萬災民安置在南京城中,這是數萬人,不是數萬的牲口,雜事太多,千頭萬緒讓人看著便頭疼。
但在葉安的安置下,數萬災民卻在有條不紊的進城,城中臨時搭建的棚子,做飯,吃飯的地方,皆有統一安排,災民不是沒錢,隻是為了躲避家鄉的災禍而出來逃難。
旱災最大的困擾是什麼?當然是糧食的短缺,但應天府乃是大宋的南京,糧食價格或許提升,但糧食卻是不缺的。
隨著災民入城,好消息接踵而至,應天府的漕運同樣發達,以汴河北連東京開封,南入於淮,用範仲淹的話來說,此地乃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糧食問題朝廷自然會解決, 大宋對於災情的救治可以說是曆朝曆代中最為積極的,畢竟這個王朝從百姓身上剝削的稅收也是最多的。
人口一直是古代王朝所最為關心和重視的根本問題,隻有人口規模龐大,才能開墾更多的土地,同時也能促進商業的發展,此乃人所共知之事。
保人口幾乎成了皇帝和朝臣的共識,隻不過眼下的吳育卻是滿臉愁雲,這些災民是保住了,可災民對應天府來說乃是沉重的負擔。
雖說此地是大宋的南京,可遠不能與東京城相提並論,原本安定繁榮的應天府說不得會被這些災民一舉給拖垮。
“二位上官也瞧見了,這些災民以達數萬,對我應天府來說卻是一項不小的耗費啊!可否向朝廷道明詳情,酌情貼補?”
範仲淹泯然一笑道:“這是自然,官家此次從三司劃撥數十萬貫以應旱蝗之災,你應天府的功勞豈能遮掩過去?!”
吳育的臉色終於緩和起來,隻要朝廷能有貼補錢來, 就能將南京城的倉廩虧空給補上,也算不得什麼。
倒是葉安在邊上笑道:“吳知府,依我看你卻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嘞!這哪裡是數萬災民,在本官看來卻是數萬的勞力!”
“哦?不知葉侯有何見教?”
吳育覺得葉安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數萬災民想想這個數字他便覺得頭疼,葉安反倒是說自己有眼無珠了?!